Skip to content
New issue

Have a question about this project? Sign up for a free GitHub account to open an issue and contact its maintainers and the community.

By clicking “Sign up for GitHub”, you agree to our terms of service and privacy statement. We’ll occasionally send you account related emails.

Already on GitHub? Sign in to your account

[笔记] - 前端重要基础知识点回顾 #30

Open
zhaofeihao opened this issue May 4, 2020 · 0 comments
Open

[笔记] - 前端重要基础知识点回顾 #30

zhaofeihao opened this issue May 4, 2020 · 0 comments
Labels

Comments

@zhaofeihao
Copy link
Owner

[TOC]
from boya

一、JS

1. 类的创建和继承

1.1 类的创建:

(1)工厂模式:在函数中定义该对象,并定义该对象的属性,为避免重复创建方法,可以将方法定义到函数外;

function createPerson(name, age, job){
    var o = new Object();
    o.name = name;
    o.age = age;
    o.job = job;
    o.sayName = function(){
        alert(this.name);
    }
    return o;
}
解决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
传统Object构造函数或对象字面量创建对象的方式,会产生大量重复代码 没有解决对象识别的问题(即怎样知道一个对象的类型)

(2)构造函数:无需函数内部重新创建对象,而是用this代替,也无需return,同样也要将方法定义到函数外;

function Person(name, age, job){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this.job = job;
    this.sayName = function(){
        alert(this.name);
    }
}

var person1 = new Person('feihao', '27', 'FE');
解决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
可以将构造函数的实例标识为一种特定的类型,如 person1 instanceof Person //true 1.每个方法都要在每个实例上重新创建一遍。2.如果将函数定义在构造函数外部解决问题1的话,新问题又来了,在全局作用域中定义的函数只能被某个对象调用,失去封装性。

要创建Person的新实例,必须使用 new 操作符,4个步骤:

  • 创建一个新对象
  • 链接到原型
  • 绑定this(执行构造函数中的代码,为新对象添加属性)
  • 返回新对象
// new 实现
function create(){
    // 创建一个新对象
    let obj = new Object();// 也可不使用new关键字
    // 获得构造函数
    let Con = [].shift.call(arguments);
    // 链接到原型
    obj.__proto__ = Con.prototype;
    // 绑定this,执行构造函数
    let result = Con.apply(obj,arguments);
    // 确保new出来的是个对象
    return typeof result === 'object' ? result : obj;
}

要检测对象类型,instanceof操作符更可靠一点,可以看一下instanceof是怎么实现的:

// instanceof 实现
function instanceof(left, right) {
    // 获得类型的原型
    let prototype = right.prototype
    // 获得对象的原型
    left = left.__proto__
    // 判断对象的类型是否等于类型的原型
    while (true) {
    	if (left === null)
    		return false
    	if (prototype === left)
    		return true
    	left = left.__proto__
    }
}

(3)原型模式:函数中不对对象进行定义,而是用prototype定义属性;

function Person() {}

Person.prototype.name = 'feihao';
Person.prototype.age = '27';
Person.prototype.job = 'FE';
Person.prototype.sayName = function(){
    alert(this.name);
}

var person1 = new Person();
person1.sayName(); // feihao

var person2 = new Person();
person2.sayName(); // feihao

person1.sayName === person2.sayName; // true
解决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
可以让所有对象实例共享它所包含的属性和方法 无需传递初始化参数,原型中所有属性都是被实例共享的,引用类型会相互影响

(4)构造函数+原型模式的组合模式:函数中定义对象的方法之外的属性,原型定义对象的方法;

function Person(name, age, job)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this.job = job;
    this.friends = ['tom', 'jerry']
}

Person.prototype = {
    constructor: Person,
    sayName: function() {
        alert(this.name);
    }
}
解决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
每个实例都会有自己的一份实例属性的副本,同时又共享方法的引用,最大限度节省内存;还支持向构造函数传参 使用广泛,认同度较高,暂无问题
1.2 类的继承:

(1)原型链继承

function SuperClass(){
    this.name = "women";
    this.bra = ["a","b"];
}
function SubClass(){
    this.subname = "your sister";
}
SubClass.prototype = new SuperClass();

var sub1 = new SubClass();
sub1.name = "man";
sub1.bra.push("c");
console.log(sub1.name);//man
console.log(sub1.bra);//["a","b","c"]

var sub2 = new SubClass();
console.log(sub1.name);//woman
console.log(sub2.bra);//["a","b","c"]

使用原型链实现继承时有一些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

  • 注意继承后constructor的变化。此处sub的constructor指向的是SuperClass,因为SubClass的原型指向了SuperClass的原型(而SuperClass.prototype.constructor===SuperClass)。在了解原型链时,不要忽略掉在末端还有默认的Object对象,这也是我们能在所有对象中使用toString等对象内置方法的原因
  • 通过原型链实现继承时,不能使用字面量定义原型方法,因为这样会重写原型对象
  • 实例共享的问题。包含引用类型属性的原型会被所有的实例共享,同样,继承而来的原型中也会共享“父类”原型中引用类型的属性,当我们通过原型继承修改了“父类”的引用类型属性后,其他所有继承自该原型的实例都会受到影响,这不仅浪费了资源,也是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
优点 缺点
简单易实现;实例是子类的的实例,也是父类的实例;父类增加属性,子类都能访问到。 为子类添加属性不能在构造器中,只能放在new父类之后;无法实现多继承;创造子类实例时,无法向父类构造传参;来自原型对象的属性是所有子类共享的。

(2)构造函数继承(经典继承)

function SuperClass() {
    this.name = "women";
    this.bra = ["a", "b"];
}
function SubClass() {
    this.subname = "your sister";
    //将SuperClass的作用域赋予当前构造函数,实现继承
    SuperClass.call(this);
}

var sub1 = new SubClass();
sub1.bra.push("c");
console.log(sub1.bra);//["a","b","c"]

var sub2 = new SubClass();
console.log(sub2.bra);//["a","b"]
优点 缺点
解决了引用类型的共享问题 如果在构造函数中有方法的定义,那么对于每一个实例都存在一份单独的Function引用,我们的目的其实是想共用这个方法,而且我们在超类型原型中定义的方法,在子类型实例中是无法调用到的

(3)实例继承

function Child(arg){
    return new Parent(arg);
};
优点 缺点
不限制调用方式,不管是new Child()还是Child(),返回的对象具有相同的效果 实例是父类的实例,不是子类的实例;

(4)拷贝继承

function child(arg){
    var son = new parent();
    for(var p in parent){
        child.prototype[p] = parent[p]
    }
};
new child();
优点 缺点
实现了多继承 效率低,内存占用高;无法继承父类不可枚举属性。

(5)组和继承

function SuperClass() {
    this.name = "women";
    this.bra = ["a", "b"];
}
SuperClass.prototype.sayWhat = function(){
    console.log("hello");
}
function SubClass() {
    this.subname = "your sister";
    SuperClass.call(this);             //第二次调用SuperClass
}
SubClass.prototype = new SuperClass(); //第一次调用SuperClass
var sub1 = new SubClass();
console.log(sub1.sayWhat());//hello
优点 缺点
函数可复用;可传参;实例既是子类实例又是父类实例;不存在引用属性共享问题;可以继承原型属性,也可以继承实例属性; 调用了两次超类型的构造函数

2. 原型链

JavaScript深入之从原型到原型链
0eda1a47a5b7c2c7c9e52ccc217854bb.png

加入Function:
1f6ec3e6a3fffa7cd8b6e2073a5bd844.png

3. 深浅拷贝

3.1 赋值与浅拷贝

赋值和浅拷贝的区别,看下面这个例子:

var obj1 = {
    'name' : 'zhangsan',
    'age' :  '18',
    'language' : [1,[2,3],[4,5]],
};

var obj2 = obj1;

var obj3 = shallowCopy(obj1);
function shallowCopy(src) {
    var target = {};
    for (var prop in src) {
        if (src.hasOwnProperty(prop)) {
            target[prop] = src[prop];
        }
    }
    return target;
}

obj2.name = "lisi";
obj3.age = "20";

obj2.language[1] = ["二","三"];
obj3.language[2] = ["四","五"];

console.log(obj1);  
//obj1 = {
//    'name' : 'lisi',
//    'age' :  '18',
//    'language' : [1,["二","三"],["四","五"]],
//};

console.log(obj2);
//obj2 = {
//    'name' : 'lisi',
//    'age' :  '18',
//    'language' : [1,["二","三"],["四","五"]],
//};

console.log(obj3);
//obj3 = {
//    'name' : 'zhangsan',
//    'age' :  '20',
//    'language' : [1,["二","三"],["四","五"]],
//};
obj1 obj2 obj3
原始对象 赋值操作得到的对象 浅拷贝得到的对象

结论:
改变 obj2name 属性和 obj3age 属性,可以看到,改变赋值得到的对象 obj2 同时也会改变原始值 obj1,而改变浅拷贝得到的的 obj3 则不会改变原始对象 obj1。这就可以说明赋值得到的对象 obj2 只是将指针改变,其引用的仍然是同一个对象,而浅拷贝得到的的 obj3 则是重新创建了新对象。

此外,还可以通过 Object.assign()Array.prototype.slice()Array.prototype.concat() 返回一个数组或者对象的浅拷贝。

3.2 深拷贝
function deepClone(source){
   if(!source || typeof source !== 'object'){
     throw new Error('error arguments', 'shallowClone');
   }
   var targetObj = source.constructor === Array ? [] : {};
   for(var keys in source){
      if(source.hasOwnProperty(keys)){
         if(source[keys] && typeof source[keys] === 'object'){
           targetObj[keys] = deepClone(source[keys]);
         }else{
           targetObj[keys] = source[keys];
         }
      } 
   }
   return targetObj;
}

// test example
var o1 = {
  arr: [1, 2, 3],
  obj: {
    key: 'value'
  },
  func: function(){
    return 1;
  }
};

deepClone(o1);

4. Ajax 用法

var XHR;
if(window.XMLHttpRequest){
    XHR = new XMLHttpRequest();
}else{
    XHR = new ActiveXobject("Microsoft.XMLHTTP");
};

XHR.open(GET/POST, url, true(异步)/false(同步));
XHR.send(string);
XHR.onreadystatechange = function(){
    if(XHR.readyState === 4 && XHR.status === 200){
    // readyState
    // 0: 请求未初始化;
    // 1: 服务器连接已建立;
    // 2: 请求已接收;
    // 3: 请求处理中;
    // 4: 请求已完成,且响应已就绪;
    // status 200: "OK";404: 未找到页面
        ele.innerHTML = XHR.responseText;//responseXML时需要解析一下
    };
};

ajax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
<1>.无刷新更新数据。AJAX最大优点就是能在不刷新整个页面的前提下与服务器通信维护数据。这使得Web应用程序更为迅捷地响应用户交互,并避免了在网络上发送那些没有改变的信息,减少用户等待时间,带来非常好的用户体验。 <1>.AJAX干掉了Back和History功能,即对浏览器机制的破坏。
<2>.异步与服务器通信。AJAX使用异步方式与服务器通信,不需要打断用户的操作,具有更加迅速的响应能力。优化了Browser和Server之间的沟通,减少不必要的数据传输、时间及降低网络上数据流量。 <2>.AJAX的安全问题。
<3>.前端和后端负载平衡。AJAX可以把以前一些服务器负担的工作转嫁到客户端,利用客户端闲置的能力来处理,减轻服务器和带宽的负担,节约空间和宽带租用成本。并且减轻服务器的负担,AJAX的原则是“按需取数据”,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冗余请求和响应对服务器造成的负担,提升站点性能。 <3>.对搜索引擎支持较弱。
<4>.基于标准被广泛支持。AJAX基于标准化的并被广泛支持的技术,不需要下载浏览器插件或者小程序,但需要客户允许JavaScript在浏览器上执行。随着Ajax的成熟,一些简化Ajax使用方法的程序库也相继问世。同样,也出现了另一种辅助程序设计的技术,为那些不支持JavaScript的用户提供替代功能。 <4>.破坏程序的异常处理机制。
<5>.界面与应用分离。Ajax使WEB中的界面与应用分离(也可以说是数据与呈现分离),有利于分工合作、减少非技术人员对页面的修改造成的WEB应用程序错误、提高效率、也更加适用于现在的发布系统。 <5>.违背URL和资源定位的初衷。
<6>.AJAX不能很好支持移动设备。
<7>.客户端过肥,太多客户端代码造成开发上的成本。

5. Javascript是一种弱类型语言,有什么优缺点?

优点:

  • 性能:由于JavaScript运行在客户端,节省了web服务器的请求时间和带宽
  • 轻量级的脚本语言,继承起来很灵活方便,也可以修改父类,简单易学
  • JavaScript可以方便地操纵各种页面中的对象,用户可以使用JavaScript来控制页面中各个元素的外观、状态甚至运行方式,JavaScript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定制”浏览器,从而使网页更加友好。
  • JavaScript可以使多种任务仅在用户端就可以完成而不需要网络和服务器的参与,从而支持分布式的运算和处理。

缺点:

  • 安全问题:由于JavaScript在客户端运行,可能被用于黑客目的。
  • 渲染问题:在不同浏览器中的处理结果可能不同。

6. 前端模块化发展

6.1 函数封装:在文件中定义函数,用到时直接加载所在文件调用相应的函数。
function fn1(){
    function fn2(){
        statement;
    };
};

优缺点:污染了全局变量,无法保证不与其他函数模块之间发生冲突,而且各个变量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

6.2 对象封装:在文件中定义相应的方法,挂载在对象上面,输出相应的对象。
var myModule = {
    val1:1,
    val2:2,
    fn1:function(){
        statement;
    },
    fn2:function(){
        statement;
    },
};

优缺点:解决了变量污染的问题,但是可以直接在变量外部修改相应的对象值,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6.3 立即执行函数
var myModule = (function(){
    var val1 = 1;
    var val2 = 2;

    function fn1(){
        statement;
    };
    function fn2(){
        statement;
    };
    return {
        fn1:fn1,
        fn2:fn2,
    };
})();

优缺点:解决了对象值暴露的问题,是现代模块化规范的基础。

6.4 CommonJS

模块化规范是由服务器端的JavaScript应用带来的,CommonJS规范是由NodeJS发扬光大。

1、定义模块:根据CommonJS规范,一个单独的文件就是一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是一个单独的作用域,也就是说,在该模块内部定义的变量,无法被其他模块读取,除非定义为global对象的属性
2、输出模块:模块只有一个出口,module.exports对象,我们需要把模块希望输出的内容放入该对象
3、加载模块:加载模块使用require方法,该方法读取一个文件并执行,返回文件内部的module.exports对象
4、同步读取模块,适合nodejs,由于网络的原因并不适合浏览器端(异步加载)

// 模块定义 myModel.js
var name = 'Byron';

function printName(){
    console.log(name);
}

function printFullName(firstName){
    console.log(firstName + name);
}

module.exports = {
    printName: printName,
    printFullName: printFullName
}
// 加载模块
var nameModule = require('./myModel.js');

nameModule.printName();

CommonJS的解决方案在服务端的实现很容易,但是仔细看上面的代码,会发现require是同步的。模块系统需要同步读取模块文件内容,并编译执行以得到模块接口。
产生的问题:脚本标签天生异步,传统CommonJS模块在浏览器环境中无法正常加载。

一种解决思路是,用一套标准模板来封装模块定义,但是对于模块应该怎么定义和怎么加载,又产生两种分歧:

6.5 AMD

AMD(Asynchronous Module Definition),中文名是异步模块定义的意思。它是一个在浏览器端模块化开发的规范。

其原理是异步加载模块,模块的加载不影响其后面语句的运行。所有依赖这个模块的语句都会添加进一个回调函数中,等到模块加载完成,回调函数就会执行。

由于不是JavaScript原生支持,使用AMD规范进行页面开发需要用到对应的库函数,也就是大名鼎鼎RequireJS,实际上AMD 是 RequireJS 在推广过程中对模块定义的规范化的产出。

requireJS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 多个js文件可能有依赖关系,被依赖的文件需要早于依赖它的文件加载到浏览器
  2. js加载的时候浏览器会停止页面渲染,加载文件越多,页面失去响应时间越长

一个使用requireJS的例子:

// 定义模块 myModule.js
define(['dependency'], function(){
    var name = 'Byron';
    function printName(){
        console.log(name);
    }

    return {
        printName: printName
    };
});
// 加载模块
require(['myModule'], function (my){
  my.printName();
});

requireJS定义了一个函数 define,它是全局变量,用来定义模块.
define(id?, dependencies?, factory);

  1. id:可选参数,用来定义模块的标识,如果没有提供该参数,脚本文件名(去掉拓展名)
  2. dependencies:是一个当前模块依赖的模块名称数组
  3. factory:工厂方法,模块初始化要执行的函数或对象。如果为函数,它应该只被执行一次。如果是对象,此对象应该为模块的输出值 在页面上使用require函数加载模块

require([dependencies], function(name){});

  1. [dependencies]:是一个数组,表示所依赖的模块
  2. function:是一个回调函数,当前面指定的模块都加载成功后,它将被调用。加载的模块会以参数形式传入该函数,从而在回调函数内部就可以使用这些模块

require()函数在加载依赖的函数的时候是异步加载的,这样浏览器不会失去响应,它指定的回调函数,只有前面的模块都加载成功后,才会运行,解决了依赖性的问题。

6.6 CMD

CMD(Common Module Definition)通用模块定义,CMD规范是国内发展出来的,就像AMD有个requireJS,CMD有个浏览器的实现SeaJS,SeaJS要解决的问题和requireJS一样,只不过在模块定义方式和模块加载(可以说运行、解析)时机上有所不同

Sea.js 推崇一个模块一个文件,遵循统一的写法。
define(id?, deps?, factory)

CMD推崇:

  1. 一个文件一个模块,所以经常就用文件名作为模块id
  2. CMD推崇依赖就近,所以一般不在define的参数中写依赖,在factory中写

factory是一个函数,有三个参数,function(require, exports, module)

  1. require 是一个方法,接受 模块标识 作为唯一参数,用来获取其他模块提供的接口:require(id)
  2. exports 是一个对象,用来向外提供模块接口
  3. module 是一个对象,上面存储了与当前模块相关联的一些属性和方法
// 定义模块  myModule.js
define(function(require, exports, module) {
  var $ = require('jquery.js')
  $('div').addClass('active');
});
// 加载模块
seajs.use(['myModule.js'], function(my){
    // ...
});
6.7 AMD与CMD区别

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模块定义时对依赖的处理不同:

  1. AMD推崇依赖前置,在定义模块的时候就要声明其依赖的模块
  2. CMD推崇就近依赖,只有在用到某个模块的时候再去require

这种区别各有优劣,只是语法上的差距,而且requireJS和SeaJS都支持对方的写法

AMD和CMD最大的区别是对依赖模块的执行时机处理不同,注意不是加载的时机(都是异步加载)或者方式不同。

AMD依赖前置,js可以方便知道依赖模块是谁,立即加载,而CMD就近依赖,需要使用把模块变为字符串解析一遍才知道依赖了那些模块,这也是很多人诟病CMD的一点,牺牲性能来带来开发的便利性,实际上解析模块用的时间短到可以忽略。

同样都是异步加载模块,AMD在加载模块完成后就会执行该模块,所有模块都加载执行完后会进入require的回调函数,执行主逻辑,这样的效果就是依赖模块的执行顺序和书写顺序不一定一致,看网络速度,哪个先下载下来,哪个先执行,但是主逻辑一定在所有依赖加载完成后才执行。

CMD加载完某个依赖模块后并不执行,只是下载而已,在所有依赖模块加载完成后进入主逻辑,遇到require语句的时候才执行对应的模块,这样模块的执行顺序和书写顺序是完全一致的。

这也是很多人说AMD用户体验好,因为没有延迟,依赖模块提前执行了,CMD性能好,因为只有用户需要的时候才执行的原因

6.8 ES6模块(服务器&浏览器端通用)
  • 静态加载,编译时确定依赖关系
  • 模块输出为值的引用,CommonJS是值的拷贝
  • 自动运行于严格模式下
  • export关键字导出,import关键字导入
  • 同步、异步加载均可

7. "use strict"的好处和坏处分别是什么?

好处:

  • 消除Javascript语法的一些不合理、不严谨之处,减少一些怪异行为;
  • 消除代码运行的一些不安全之处,保证代码运行的安全;
  • 提高编译器效率,增加运行速度;
  • 为未来新版本的Javascript做好铺垫。

坏处:

  • 同样的代码,在”严格模式”中,可能会有不一样的运行结果;一些在”正常模式”下可以运行的语句,在”严格模式”下将不能运行。压缩文件时可能会出现问题。

8. Promise/async&await

9. 变量提升&函数声明和函数表达式

10. 事件循环机制、调用栈以及任务队列(event loop、call stack、task queue)

11. 图片懒加载

<img src="" data-src="http://ww4.sinaimg.cn/large/006y8mN6gw1fa5obmqrmvj305k05k3yh.jpg" alt="">

将图片src设为空,将图片url放到自定义属性上(如 data-src)
监听页面scroll,遍历图片并判断,符合条件的图片将自定义属性上的url赋值给src

function lazyload() { //监听页面滚动事件
    var seeHeight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clientHeight; //可见区域高度
    var scrollTop = document.documentElement.scrollTop || document.body.scrollTop; //滚动条距离顶部高度
    var img = document.querySelectorAll('img');
    var n = 0;
    for (var i = n; i < num; i++) {
        if (img[i].offsetTop < seeHeight + scrollTop) {
        if (img[i].getAttribute("src") == "") {
            img[i].src = img[i].getAttribute("data-src");
        }
        n = i + 1;
    }
    }
}

12. 拖动

<html>
    <ul id='drag'>
      <li draggable="true">1</li>
      <li draggable="true">2</li>
      <li draggable="true">3</li>
    </ul>
</html>
<script>
  var ele;
  document.querySelector('#drag').addEventListener('dragstart', function (e) {
    ele = e.target;
    ele.classList.add('draging');
  })
  document.querySelector('#drag').addEventListener('dragover', function (e) {
    e.preventDefault();

    if (e.target.nodeName === 'LI') {
      e.target.parentNode.insertBefore(ele, e.target);
    }
  })
  document.querySelector('#drag').addEventListener('drop', function (e) {
    ele.classList.remove('draging');
  })
 </sctipt>

13.使用框架带来的好处

  • MVVM架构,数据驱动视图,数据绑定,减少DOM操作。
  • 组件化组织页面,效率更高,维护更简便。
    • 局部 CSS 样式,避免给全局带来混乱
    • 局部 JS 逻辑,更好的封装性
    • HTML 模板,使得 DOM 变更更为方便快捷
  • Virtual Dom 带来性能上的提升
  • 路由控制,单页应用更为简便

14. call、apply、bind 的 polyfill

二、HTML/CSS

1. @import和link的用法与区别

  • @import是 CSS 提供的语法规则,只有导入样式表的作用;link是HTML提供的标签,不仅可以加载 CSS 文件,还可以定义 RSS、rel 连接属性等。
  • 加载页面时,link标签引入的 CSS 被同时加载;@import引入的 CSS 将在页面加载完毕后被加载
  • @import是 CSS2.1 才有的语法,故只可在 IE5+ 才能识别;link标签作为 HTML 元素,不存在兼容性问题。
  • 可以通过 JS 操作 DOM ,插入link标签来改变样式;由于DOM方法是基于文档的,无法使用@import的方式插入样式。

2. CSS性能优化

  1. 慎重使用高性能属性:浮动、定位;

  2. 尽量减少页面重排、重绘
    触发重排的操作主要是几何因素:
    1).页面第一次渲染 在页面发生首次渲染的时候,所有组件都要进行首次布局,这是开销最大的一次重排。
    2).浏览器窗口尺寸改变
    3).元素位置和尺寸发生改变的时候
    4).新增和删除可见元素
    5).内容发生改变(文字数量或图片大小等等)
    6).元素字体大小变化。
    7).激活CSS伪类(例如::hover)。
    8).设置style属性
    9).查询某些属性或调用某些方法。比如说:
    offsetTop、offsetLeft、 offsetWidth、offsetHeight、scrollTop、scrollLeft、scrollWidth、scrollHeight、clientTop、clientLeft、clientWidth、clientHeight
    除此之外,当我们调用getComputedStyle方法,或者IE里的currentStyle时,也会触发重排,原理是一样的,都为求一个“即时性”和“准确性”。
    触发重绘的操作主要有:
    1).vidibility、outline、背景色等属性的改变

    优化重排:

    • 将多次改变样式属性的操作合并成一次操作,减少DOM访问。
      如果要批量添加DOM,可以先让元素脱离文档流,操作完后再带入文档流,这样只会触发一次重排。(fragment元素的应用)
    • 将需要多次重排的元素,position属性设为absolute或fixed,这样此元素就脱离了文档流,它的变化不会影响到其他元素。例如有动画效果的元素就最好设置为绝对定位。
    • 由于display属性为none的元素不在渲染树中,对隐藏的元素操作不会引发其他元素的重排。如果要对一个元素进行复杂的操作时,可以先隐藏它,操作完成后再显示。这样只在隐藏和显示时触发两次重排。
    • 在内存中多次操作节点,完成后再添加到文档中去。例如要异步获取表格数据,渲染到页面。可以先取得数据后在内存中构建整个表格的html片段,再一次性添加到文档中去,而不是循环添加每一行。
  3. 去除空规则:{};

  4. 属性值为0时,不加单位;

  5. 属性值为浮动小数0.xx,可以省略小数点之前的0;

  6. 标准化各种浏览器前缀:带浏览器前缀的在前。标准属性在后;

  7. 不使用@import前缀,它会影响css的加载速度,并且可能出现FOUC(无样式内容闪烁(html先于css加载出来));

  8. 充分利用css继承属性,减少代码量;

  9. 抽象提取公共样式,减少代码量;

  10. 选择器优化嵌套,尽量避免层级过深;

  11. css雪碧图,同一页面相近部分的小图标,方便使用,减少页面的请求次数,但是同时图片本身会变大,使用时,优劣考虑清楚,再使用;

  12. 将css文件放在页面最上面

3. 清除浮动的方法

3.1 clear: both;

第一种运用clear的方式在需要清浮动的元素下放一个div,并加上clear:both

.clear{
    clear:both;
}

第二种方式是用伪元素:before或:after

.content:after{
   content:'';
   display:'block';
   clear:both;
}
3.2 overflow:hidden

该方法利用了BFC的特性,当元素有以下特性时,触发BFC

  • float的值不为none。
  • overflow的值不为visible。(这个是最推荐开启bfc的,副作用最小)
  • position的值不为relative和static。
  • display的值为table-cell, table-caption, inline-block中的任何一个。

规则(BFC)

  • 内部的Box会在垂直方向,一个接一个地放置
  • Box垂直方向的距离由margin决定。属于同一个BFC的两个相邻Box的margin会发生重叠
  • 每个元素的margin box的左边, 与包含块border box的左边相接触(对于从左往右的格式化,否则相反)。即使存在浮动也是如此。
  • BFC的区域不会与float box重叠。
  • BFC就是页面上的一个隔离的独立容器,容器里面的子元素不会影响到外面的元素。反之也如此。
  • 计算BFC的高度时,浮动元素也参与计算

4. flex

flex-container:

  • display:flex/ inline-flex;(弹性布局);
  • flex-direction:row(默认)、column、row-reverse、column-reverse(定义可伸缩item(主轴)方向);
  • flex-wrap:nowrap(默认)、wrap、wrap-reverse(主轴放不下是否可以换行);
  • flex-flow:flex-direction和flex-wrap的复合属性
  • justify-content:flex-start(默认)、flex-end、center、space-around、space-between、initial、inherit(主轴方向item对齐方式)
  • align-items:flex-start(默认)、flex-end、baseline、stretch、center、initial、inheri(侧轴方向item对齐方式)
  • align-content:flex-start(默认)、flex-end、center、stretch、space-between、space-around(换行后各个伸缩行之间的对齐方式)

flex-item:

  • order:默认为0,数字越大,排序越靠后,可正可负
  • align-self:给自己设置侧轴方向上的对齐方式,会覆盖align-items的值,取值和align-items相同
  • flex-grow:定义项目的放大比例,默认为0,即如果存在剩余空间,也不放大
  • flex-shrink:定义了项目的缩小比例,默认为1,即如果空间不足,该项目将缩小
  • flex-basis:定义了在分配多余空间之前,项目占据的主轴空间(main size)。浏览器根据这个属性,计算主轴是否有多余空间。它的默认值为auto,即项目的本来大小。
  • flex:flex-grow, flex-shrink 和 flex-basis的简写,默认值为0 1 auto。后两个属性可选。
    该属性有两个快捷值:auto (1 1 auto) 和 none (0 0 auto)。
    建议优先使用这个属性,而不是单独写三个分离的属性,因为浏览器会推算相关值。

5. CSS水平/垂直居中

各种页面常见布局

5.1. 水平居中
  1. 标签
  2. text-align : center;
  3. margin:0 auto;
  4. 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center;
  5. position:absolute;left:50%;transform:translateX(-50%);
5.2 垂直居中
  1. 单行文本 height = line-height
  2. table-cell
  3. position
  4. flex
  5. transform

6. 两列布局

  1. 左侧absolute并且定宽,右侧margin-left不小于左侧宽度
  2. 左侧float left,右侧margin-left不小于左侧宽度
  3. Flexbox:左侧设定宽度,右侧flex设为1,表示占据全部剩余空间
  4. 利用BFC不与浮动元素重叠的特性:左侧float left,左右两侧设置不同的background的颜色
  5. 三列布局与两列布局类似,右侧同样绝对定位,但要加top:0;

7. 0.5px边框

.border-bottom{
    position: relative;
    border-top: none !important;
}

.border-bottom::after {
    content: " ";
    position: absolute;
    left: 0;
    bottom: 0;
    width: 100%;
    height: 1px;
    background-color: #e4e4e4;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 bottom;
    transform-origin: left bottom;
}
/* 2倍屏 */
 @media only screen and (-webkit-min-device-pixel-ratio: 2.0) {
    .border-bottom::after {
        -webkit-transform: scaleY(0.5);
        transform: scaleY(0.5);
      }
 }

/* 3倍屏 */
     @media only screen and (-webkit-min-device-pixel-ratio: 3.0) {
    .border-bottom::after {
        -webkit-transform: scaleY(0.33);
        transform: scaleY(0.33);
      }
 }

8. 视图模型

a57aab3daf2de27d5dd6a730c4dfef32.gif

9. 页面DOM节点太多,会出现什么问题?如何优化?

问题
页面卡顿,帧率下降

优化:

  • 采用Virtual Dom技术,可参考: virtual-dom
  • 多次操作DOM,改为批量一次操作DOM
  • 及时移走页面不用的DOM
  • 避免不必要的div嵌套

三、网络

1. tcp/ip三次握手

  • 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时,客户端发送syn包(syn=j)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T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SYN:同步序列编号(Synchronize Sequence Numbers)。
  •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ack=j+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TCP连接成功)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关闭TCP连接:

  • 第一步,当主机A的应用程序通知TCP数据已经发送完毕时,TCP向主机B发送一个带有FIN附加标记的报文段(FIN表示英文finish)。
  • 第二步,主机B收到这个FIN报文段之后,并不立即用FIN报文段回复主机A,而是先向主机A发送一个确认序号ACK,同时通知自己相应的应用程序:对方要求关闭连接(先发送ACK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在这段时间内,对方重传FIN报文段)。
  • 第三步,主机B的应用程序告诉TCP:我要彻底的关闭连接,TCP向主机A送一个FIN报文段。
  • 第四步,主机A收到这个FIN报文段后,向主机B发送一个ACK表示连接彻底释放。

2. 一个页面从输入URL到页面加载完成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3. 前端跨域的解决方法

  • (1)JSONP:原理是HTML的script标签可以加载并执行其他域JS文件。
<body>
    <p id='jsonp'>JSONP:</p>
    <script>
        let jsonpDOM = document.querySelector('#jsonp');

        // JSONP 访问测试
        function addScriptTag(src) {
            let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etAttribute('type', 'text/javascript');
            script.src = src;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

        // 可指定任意请求触发
        window.onload = function() {
            addScriptTag('http://127.0.0.1:3000/jsonp?callback=test');
            // addScriptTag('http://127.0.0.1:3000/users?callback=test');
        };

        function test(data) {
            jsonpDOM.innerHTML += JSON.stringify(data.content);
        };
    </script>
</body>

后端:

let server = function (req, res) {
    res.setHeader('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http://piao.qunar.com');
    res.setHeader('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Content-Type, Content-Length, Authorization, Accept, X-Requested-With');
    res.setHeader('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PUT, POST, GET, DELETE, OPTIONS');
    res.setHeader('Set-Cookie', 'name=lei.li');
    let urlObj = url.parse(req.url,true);

    if (urlObj.pathname === '/' || urlObj.pathname === '/index.html') {
        fs.readFile('./index.html', (err, data) => {
            if (err) {
                res.writeHead(500);
                res.end('server error');
            } else {
                res.writeHead(200, { 'Content-Type': 'text/html;charset="utf-8"' });
                res.end(data);
            }
        })
    } else if (req.method === 'GET' && urlObj.pathname === '/users') {
        // 判断其他接口
        res.writeHead(200, {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
        
        if(urlObj.query.callback) {
            res.end(urlObj.query.callback+'('+JSON.stringify(data)+')');
        } else {
            res.end(JSON.stringify(data));
        }
    } else if (urlObj.pathname === '/jsonp') {
        res.writeHead(200,{'Content-Type':'application/json;charset=utf-8'});
         let data = {
             "content": "这是一条通过 jsonp 方式获取的数据"
         };
         data = JSON.stringify(data);
         //假设这里定义的回调函数名为test
         var callback = 'test'+'('+data+');';
         res.end(callback);
    } else {
        res.writeHead(404, { 'Content-Type': 'application/json' });
        res.end('404 Not Found');
    }
}

优点:不像XHR对象那样调用AJAX时受到同源策略限制;兼容性很好;请求完毕后可以通过调用callback的方式回传结果,方便调用。
缺点:只支持GET;只支持跨域HTTP请求这种情况,不能解决不同域的两个页面之间如何进行JavaScript调用的问题;要确定jsonp请求是否失败并不容易。

  • (2)CORS(Cross-Origin Resource Sharing):
    基本思想就是使用自定义的HTTP头部,让 服务器能声明 哪些来源可以通过浏览器访问该服务器上的资源,从而决定请求或响应是应该成功还是失败,CORS本身并非绝对很安全,可利用OAuth2 措施来加强保障。
    CORS标准强烈要求 浏览器必须先以 OPTIONS 请求方式发送一个预请求(preflight request),从而获知服务器端对跨源请求所支持 HTTP 方法。 在确认服务器允许该跨源请求的情况下,以实际的 HTTP 请求方法发送那个真正的请求。服务器端也可以通知客户端,是不是需要随同请求一起发送信用信息(包括 Cookies 和 HTTP 认证相关数据)。
    与JSONP比较,CORS支持所有类型的HTTP请求,且开发者可以使用原生的XMLHttpRequest对象发起请求和获得数据,配合新的JSAPI(fileapi、xhr2等)一起使用,实现强大的新体验功能。
header('Access-Control-Allow-Origin:*');//允许所有来源访问
header('Access-Control-Allow-Method:POST,GET');//允许访问的方式
  • (3)跨子域 document.domain + iframe:
  1. 在www.a.com/a.html中:
document.domain = 'a.com';
var ifr = document.createElement('iframe');
ifr.src = 'http://www.script.a.com/b.html';
ifr.display = none;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fr);
ifr.onload = function(){
    var doc = ifr.contentDocument || ifr.contentWindow.document;
    //在这里操作doc,也就是b.html
    ifr.onload = null;
};
  1. 在www.script.a.com/b.html中:
document.domain = 'a.com';
  • (4)window.name + iframe:
  1. 创建a.com/cs1.html

  2. 创建a.com/proxy.html,并加入如下代码

<head>
  <script>
  function proxy(url, func){
    var isFirst = true,
        ifr = document.createElement('iframe'),
        loadFunc = function(){
          if(isFirst){
            ifr.contentWindow.location = 'http://a.com/cs1.html';
            isFirst = false;
          }else{
            func(ifr.contentWindow.name);
            ifr.contentWindow.close();
            document.body.removeChild(ifr);
            ifr.src = '';
            ifr = null;
          }
        };
 
    ifr.src = url;
    ifr.style.display = 'none';
    if(ifr.attachEvent) 
        ifr.attachEvent('onload', loadFunc);
    else 
        ifr.onload = loadFunc;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frame);
  }
</script>
</head>
<body>
  <script>
    proxy('http://www.baidu.com/', function(data){
      console.log(data);
    });
  </script>
</body>
  1. 在b.com/cs1.html中包含:
<script>
    window.name = '要传送的内容';
</script>
  • (5)window.postMessage:
    该方法是 HTML5 新引进的特性,可以使用它来向其它的window对象发送消息,无论这个window对象是属于同源或不同源
  1. a.com/index.html中的代码:
<iframe id="ifr" src="b.com/index.html"></iframe>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window.onload = function() {
    var ifr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fr');
    var targetOrigin = 'http://b.com';  // 若写成'http://b.com/c/proxy.html'效果一样
                                        // 若写成'http://c.com'就不会执行postMessage了
    ifr.contentWindow.postMessage('I was there!', targetOrigin);
};
</script>
  1. b.com/index.html中的代码: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window.addEventListener('message', function(event){
        // 通过origin属性判断消息来源地址
        if (event.origin == 'http://a.com') {
            alert(event.data);    // 弹出"I was there!"
            alert(event.source);  // 对a.com、index.html中window对象的引用
                                  // 但由于同源策略,这里event.source不可以访问window对象
        }
    }, false);
</script>
  • (6)web sockets:
    web sockets是一种浏览器的API,它的目标是在一个单独的持久连接上提供全双工、双向通信。(同源策略对web sockets不适用)
    web sockets原理:在JS创建了web socket之后,会有一个HTTP请求发送到浏览器以发起连接。取得服务器响应后,建立的连接会使用HTTP升级从HTTP协议交换为web sockt协议。
    只有在支持web socket协议的服务器上才能正常工作。
var socket = new WebSockt('ws://www.baidu.com');//http->ws; https->wss
socket.send('hello WebSockt');
socket.onmessage = function(event){
    var data = event.data;
}

4. HTTP 缓存

5. 常见HTTP状态码

6. 减少页面加载时间的方法(加载时间指感知的时间或者实际加载时间)

  1. 减少http请求(合并文件、合并图片)
  2. 压缩合并javascript、css
  3. 图片格式的选择
  4. 服务端用gzip压缩文件
  5. 在网址最后加上/
  6. 标明图片的宽高

7. 实时网络传输方式及区别

AJAX Long-Polling:
客户端使用普通的http方式向服务器端请求网页
客户端执行网页中的JavaScript脚本,向服务器发送数据、请求信息
服务器并不是立即就对客户端的请求作出响应,而是等待有效的更新
当信息是有效的更新时,服务器才会把数据推送给客户端
当客户端接收到服务器的通知时,立即会发送一个新的请求,进入到下一次的轮询

HTML5 Server Sent Events (SSE) / EventSource:
客户端使用普通的http方式向服务器端请求网页
客户端执行网页中的JavaScript脚本,与服务器之间建立了一个连接
当服务器端有有效的更新时,会发送一个事件到客户端
服务器到客户端数据的实时推送,大多数内容是你需要的
你需要一台可以做Event Loop的服务器
不允许跨域的连接

HTML5 Websockets:
客户端使用普通的http方式向服务器端请求网页
客户端执行网页中的JavaScript脚本,与服务器之间建立了一个连接
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可以双向的发送有效数据到对方
服务器可以实时的发送数据到客户端,同时客户端也可以实时的发送数据到服务器
你需要一台可以做Event Loop的服务器
使用 WebSockets 允许跨域的建立连接
它同样支持第三方的websocket主机服务器,例如Pusher或者其它。这样你只需要关心客户端的实现 ,降低了开发难度。

WebRTC:
WebRTC是一种点对点类型的传输方式,它支持多种传输协议,如:UDP、TCP甚至是抽象层的协议。设计它时同时考虑到了允许使用可靠和不可靠的两种方式传输数据。这种技术一般应用在传输数据量较大的内容,比如音、视频等流媒体的传输。

Comet:
Comet是一种用于web的推送技术,能使服务器实时地将更新的信息传送到客户端,而无须客户端发出请求,目前有两种实现方式,长轮询和iframe流。
Event Loop
Event Loop是一个程序结构,用于等待和发送消息和事件。
长轮询
长轮询是在打开一条连接以后保持,等待服务器推送来数据再关闭的方式。
iframe流
iframe流方式是在页面中插入一个隐藏的iframe,利用其src属性在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创建一条长链接,服务器向iframe传输数据(通常是HTML,内有负责插入信息的JavaScript),来实时更新页面。iframe流方式的优点是浏览器兼容好,Google公司在一些产品中使用了iframe流,如Google Talk。

8. 为什么利用多个域名来提供网站资源会更有效

  1. CDN缓存更方便
  2. 突破浏览器并发限制(一般每个域名建立的链接不超过6个)
  3. Cookieless,节省带宽,尤其是上行带宽一般比下行要慢
  4. 对于UGC(用户生产内容)的内容和主站隔离,防止不必要的安全问题(上传js窃取主站cookie之类的)。正是这个原因要求用户内容的域名必须不是自己主站的子域名,而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第三方域名。
  5. 数据做了划分,甚至切到了不同的物理集群,通过子域名来分流比较省事。这个可能被用的不多。

PS:关于Cookie的问题,带宽是次要的,安全隔离才是主要的。关于多域名,也不是越多越好,虽然服务器端可以做泛解释,浏览器做dns解释也是耗时间的,而且太多域名,如果要走https的话,还有要多买证书和部署的问题。

9. CDN

优点:

  1. 访问加速
  2. 减轻源站负载
  3. 抗住攻击

10. HTTP methods

HTTP请求的方法:
HTTP/1.1协议中共定义了八种方法(有时也叫“动作”),来表明Request-URL指定的资源不同的操作方式

  1. OPTIONS
    返回服务器针对特定资源所支持的HTTP请求方法,也可以利用向web服务器发送‘*’的请求来测试服务器的功能性
  2. HEAD
    向服务器索与GET请求相一致的响应,只不过响应体将不会被返回。这一方法可以再不必传输整个响应内容的情况下,就可以获取包含在响应小消息头中的元信息。
  3. GET
    向特定的资源发出请求。注意:GET方法不应当被用于产生“副作用”的操作中,例如在Web Application中,其中一个原因是GET可能会被网络蜘蛛等随意访问。Loadrunner中对应get请求函数:web_link和web_url
  4. POST
    向指定资源提交数据进行处理请求(例如提交表单或者上传文件)。数据被包含在请求体中。POST请求可能会导致新的资源的建立和/或已有资源的修改。 Loadrunner中对应POST请求函数:web_submit_data,web_submit_form
  5. PUT
    向指定资源位置上传其最新内容
  6. DELETE
    请求服务器删除Request-URL所标识的资源
  7. TRACE
    回显服务器收到的请求,主要用于测试或诊断
  8. CONNECT
    HTTP/1.1协议中预留给能够将连接改为管道方式的代理服务器。
    注意:
    1)方法名称是区分大小写的,当某个请求所针对的资源不支持对应的请求方法的时候,服务器应当返回状态码405(Mothod Not Allowed);当服务器不认识或者不支持对应的请求方法时,应返回状态码501(Not Implemented)。
    2)HTTP服务器至少应该实现GET和HEAD/POST方法,其他方法都是可选的,此外除上述方法,特定的HTTP服务器支持扩展自定义的方法。

11. 项目中用到的优化方法

  • 网络相关
    • DNS 预解析
    • 缓存
    • 使用HTTP2.0
    • 预加载
    • 预渲染
  • 优化渲染过程
    • 懒执行
    • 懒加载
  • 文件优化
    • 图片优化(压缩、格式、雪碧图)
    • 服务端开始文件压缩、script标签位置
    • CDN
  • 其他
    • webpack优化

12. 页面的渲染过程

  • 解析整个HTML,得到DOM树和样式树
  • DOM树和样式树,经过渲染,得到一颗渲染树
  • 根据渲染树,开始布局,计算各个节点宽度,位置,高度等
  • 然后开始绘制整个页面并显示
  • 在渲染过程中如果使用了GPU,还可以进行GPU渲染

13. DNS

OSI体系结构分为7层: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路层、链路层、物理层。

DNS协议在应用层。他的作用就是将域名解析成对应的IP地址。

DNS在进行区域传输的时候使用TCP协议,其它时候则使用UDP协议;
DNS的规范规定了2种类型的DNS服务器,一个叫主DNS服务器,一个叫辅助DNS服务器。在一个区中主DNS服务器从自己本机的数据文件中读取该区的DNS数据信息,而辅助DNS服务器则从区的主DNS服务器中读取该区的DNS数据信息。当一个辅助DNS服务器启动时,它需要与主DNS服务器通信,并加载数据信息,这就叫做区传送(zone transfer)。

为什么既使用TCP又使用UDP?
首先了解一下TCP与UDP传送字节的长度限制:
UDP报文的最大长度为512字节,而TCP则允许报文长度超过512字节。当DNS查询超过512字节时,时则使用TCP发送。通常传统的UDP报文一般不会大于512字节。

区域传送时使用TCP,主要有一下两点考虑:
1.辅域名服务器会定时(一般时3小时)向主域名服务器进行查询以便了解数据是否有变动。如有变动,则会执行一次区域传送,进行数据同步。区域传送将使用TCP而不是UDP,因为数据同步传送的数据量比一个请求和应答的数据量要多得多。
2.TCP是一种可靠的连接,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

域名解析时使用UDP协议:
客户端向DNS服务器查询域名,一般返回的内容都不超过512字节,用UDP传输即可。不用经过TCP三次握手,这样DNS服务器负载更低,响应更快。虽然从理论上说,客户端也可以指定向DNS服务器查询的时候使用TCP,但事实上,很多DNS服务器进行配置的时候,仅支持UDP查询包。

DNS使用的是TCP协议还是UDP协议

五、算法

1.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

辗转相除法:

function getGcd(a, b) {
    let max = Math.max(a, b);
    let min = Math.min(a, b);
    if (max % min === 0) {
        return min;
    } else {
        return getGcd(max % min, min);
    }
}

function getLcm(a, b) {
    return a * b / getGcd(a, b);
}
Sign up for free to join this conversation on GitHub.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 to comment
Labels
Projects
None yet
Development

No branches or pull requests

1 particip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