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刚才是一个开场白,讲了佛学思想融入中国思想,完成一个中国化,最高成果——禅宗。惠能是禅宗的真正的奠基人,虽然前面经过了从达摩一直到弘忍这五祖,每一祖彼此之间都是传衣钵,终于弘忍的法师,把衣钵传给了惠能。这时候禅宗是最初的一个准备阶段,还不能说禅宗的基础被奠定好了,到了惠能那里,才完成了这件伟大的事情。在他之后叫一花开五叶,南派的禅宗是顿教,他底下有发展出五个宗派: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法眼宗等。所以惠能是个关键的人物。
我们刚才讲他不识字,是文盲,早年不幸,父母早亡,使他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从这件事看来,他是应该有来历的了。
佛教讲我们每个人都有来历。今天说起来似乎是迷信。我们这次来到世界上并不是第一次来,先前来过多次,叫累世累积。我们过去世所做的事情老早就结束了,事倩结束了并不是什么东西都没留下来。有东西留下来的,那叫“业”,业力的观念就来了,来到中国后来就有了汉语当中“业力”这个词语。我们前世,哪怕把再前世所做的事情都结束了,业留存下来形成一种力量,叫业力,把我们再次投入到这个世界上来。
从生物学的角度,我们出生,只是刚出生的时候,纯然一个小动物罢了,除了是个小动物别无其他。但佛教说我们带着东西来,并不是没东西的,带着业力来了,各人的业力不一样。所以各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做的事情是彼此之间差别很大。比方说习大大做的事情,我王德峰做不了。如果我今天还在想,我也应该做国家领袖的嘛,说不定我去做总书记也蛮好的。如果我今天还这么想,我的悟性也太差了。我的事情习大大也许能做,但也未必做得好,他可能也可以做一个大学教授,但未必会得哲学王子的名声。所以各人有各人要做的事。
假如我今天还在想,我本应该本科毕业以后就下海的,说不定今天在中国富豪排行榜上有我的名字的。如果我今天还这么想,我的悟性也太差了。我现在明白我的来历,我一定带着这样的业力来专门做什么事情,这辈子研究空之又空的学问叫哲学,讲空之又空的课,写空之又空的文字。吃粉笔灰、做教书匠、吃开口饭,这就是我的业力要消。别人的事情我做不了,企业家的事我做不了,钟点工的事我也干不了。政治家做不了,做一个教师。各个人都有来历,佛教是讲的很清楚。所以惠能也有他的来历,他带着使命来的。我们看第二页,我现在跟大家本子一样,第二页就《行由品》开始了。这个惠能的《六祖坛经》一共十品。“品”就是今天我们讲的chapter,“章”。当时叫“品”。第一品交代什么事情呢?就是惠能悟法得衣的来历、来源、缘由。讲这个,叫《行由品》。《坛经》是唯一一部中国人自己说的佛经。佛经浩如烟海,都是释迦摩尼所说。唯有一部中国人自己说的经,被列入佛经了,可见他的地位之高,它列入了佛家的经典。
佛经的开头总是要交代时、交代地方、交代哪些人,所以也是这样开头了。
时——具体时间不说的,比如说佛经往往这么开头:“一时佛在舍利国”,是吧?等等。有多少人迎接在这里,然后他先用斋就是吃饭,饭吃完了 “食讫”,开始说“如是我闻”是吧?那么这个《坛经》也是这么写的,惠能不识字因此他也不会写字。他圆寂之前跟一个弟子讲,这个弟子叫法海,不是《白蛇传》的那一位哦。始终追随他左右,悟了之后就追随他左右,然后记录了惠能说佛法的所有的言论。惠能走之前跟他讲,你要把记录下来了,我说佛法的所有的言论汇编成册,让它留布于世,于是我们得到了这种《坛经》。当然经过好后人的多次的修改、补充,这些,但是基本思想全是惠能本人的,这一点无可怀疑。胡适先生喜欢做考证的文字,据他的考证的结论,《坛经》其实不是惠能的,是神会的。这也是太荒谬!这我们不去讲。《坛经》是惠能的思想,这是毫无疑问。虽然经过后面的加工、修改、补充,但仍然不脱离惠能的本意,这是肯定无疑的。
那么我们看,那一天大师,就是惠能到了宝林,就是宝林寺,今天叫南华寺。好多年前我去,大概五六年前、四五年前我去过了,是去瞻仰惠能的肉身像,这真身始终还在的,不坏的。在南华寺有三具真身,其中一具就是惠能的。所以,惠能在得了佛法,得了衣钵隐居了15年之后,在广州先出头露面,就法性寺(即现今广州的光孝寺)。然后印宗法师,就是当时的广州法性寺的方丈印宗法师那天下午就给惠能剃度,他正式出家。然后到了广东韶关市,在这个庙里,当时叫宝林寺的,现在叫南华寺。到了宝林,但是他没有先在宝林寺说法,而是被谁请出来了呢?韶州韦刺史。
“与官僚入山,请师出”,把他请到城中,那一个寺庙,叫大梵寺讲堂,请他“为众开缘说法"。
“师升座次”。师升坐之后,“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场面蛮大。“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开头第一句话就讲了,禅宗当中的顿教,北面叫渐教,就是主张渐悟的,南面惠能主张顿悟。所以开宗明义讲了顿教的16字大纲,这16字应该牢记在心:“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我们成佛靠什么?就靠我们的本心哪,这个本心是菩提自性啊.人人都具备,他本来清净,“直了“二字表示顿悟。所以先把16字的大纲讲一下,底下就说了:“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先把我的来历交代一下。他说自己了。这个严父嘛,就是说自己的父亲。我们一般都讲父严母慈。 “严父,本贯范阳”,本来是河北那个地方的人也做过官,后来被贬谪了,其实就等于流放,流放到岭南,就广东这一带,做了新州百姓,广东新兴县当时叫新州。
“此身不幸,父又早亡”,惠能三岁的时候他父亲去世了,“老母孤遗”,他跟母亲相依为命。“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砍柴火、卖柴火的。
有一次,他把柴火卖到一个客店里了,“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有一个人坐在街边上念经,他听到了八个字啊,这里没说听到哪八个字,实际上就是《金刚经》当中的八个字:“因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八个字实际上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住”,是指住相,我们必须不住相,本心才起来,叫“而生其心”。
“因无所住而生其心。”他“一闻经语”,他听到这八个字,“心即开悟”。就问这个人,你诵什么经呢?这个人回答说《金刚经》。从哪里来的呢?那个人就说了我是从蕲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梅县,有一座庙东禅寺,东禅寺的方丈是五祖弘忍大师,有五祖弘忍在那里做方丈的,助化一方了,门人据说有1000多人。那时这个法会蛮繁盛的哦。
“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弘忍法师都劝大家,无非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要念诵《金刚经》。佛经浩如烟海读不胜读,我们只要读其中一部就够了,终身受用。这部经就是《金刚经》,这弘忍的意思。我听了弘仁法师的话所以每天要念,就这个意思。弘忍说:“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弘忍法师也主张顿悟的其实——直了成佛。
“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他也是从佛家的角度讲,自己这样一件事是有缘的,也累世累积积累出来的。想想看我们这些人不知听过多少遍八个字啊,“因无所住而生其心。”可曾开悟呢?没有啊。我现在都不敢说我开悟了,但惠能当时就听到这八个字,“心即开悟”。这就是佛教一直用这个概念叫“宿慧"。
我们的智慧都是来自前世的,前世的积累。“宿”就是上辈子,前世。我们任何人,哪怕都是凡俗之辈,多少总有一点智慧的哦,只不过是小根之人,不是上根之人。如果我们但凡有一点智慧,这智慧肯定不是这辈子生出来的,都是前辈、前世、再前世传过来的。所以佛教一直跟我们讲的一个道理就是说,我们这辈子没什么东西能传到下辈子,比方说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是有两样东西能传,一个是我们这辈子所造的业,无论是善业也罢,恶业也罢,能传到下辈子;还有一个就是我们这辈子所长的智慧,也能传到下辈子。
那么我们怎么长智慧呢?我们自己长不了智慧的,我们必须去传承。智慧在以往,所以“宿慧”这个概念是站得住脚的。我们即使不相信前世、再前世、三世轮回。我们即使不相信的话,我们也必须承认智慧在古代。就是我刚才讲轴心时代,人类在智慧的领域里面,从来没什么进步,思想从来都是旧的,新的叫思潮。
这个“宿慧”概念先要立起来,我们为什么要读一点比如说《坛经》呢?就是我们这辈子长智慧没有别的路啊。我们必须读两本大书:一本是现实人生无字的书,我们天天都在读;还有一本大书,就是伟大的人文经典,在中国就是儒、道、佛三家的经典。我们要在这两本大书之间来回走,我们才能长智慧。我们自己是长不出智慧,你哪怕阅历人生光读一本无字的人生现实的书也长不了智慧。有的人经历过很多的事情,到了七八十岁了,你以为他有智慧吗?未必。年轻人问问他,他可以讲许多以往的故事给你听,他经历过许多事情,有的事情还惊心动魄,此人一生大起大落,最后年轻人问这个老人,你能不能从你所经历的所有这些事情当中,讲几条基本的人生教训给我听听呢?他却未必说的上来。这样的人很多,一辈子就事论事,这叫痴长七十岁、八十岁。所以阅历人生不能担保我们有智慧。我们还要同时要读另外一本大书,这本书是传承先哲的智慧的书,我们要在这两本大书之间来回走才能长智慧。
比如说我王德峰写的哲学专著,各位不必去读哦,没什么意思的。我饭碗的需要,评职称的要求,动不动几十万字呢。想想看老子《道德经》才多少字啊?五千言。我一篇学术论文就一万多字,是他字数的倍数啊,没什么意思。我知道主要两个人读的,一个我;一个编辑。发表了之后记录下来叫学术成果。每年年底要填表啊,要考核呀。想想看老子《道德经》五千言,世世代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不断的对他重加注释,重加阐发。研究《道德经》的著作已经汗牛充栋了,将来还将继续增多。所以智慧在古代。
我是向来反对第二手著作的。要读就要读元典,所以我们叫元典,元典会嘛。第二手的材料,是通过那些学者的理解,那个狭隘的头脑再挤出来的东西。就好像吃饭,他咀嚼过了再吐出来让我们吃,这怎么行?有些学者的著作要读,因为它帮助我们排除了对古汉语理解上的障碍,那就注释做得好的。像中华书局的,还可以啊,未必都恰当,我都看过。那么找不到更好的版本,所以我就建议用中华书局本还比较可靠。其实后来发现还有一个本子更可靠,上海古籍出版社的。你们不妨有网上去看看,有没有哪一本来,注释的非常好,主要是近代一个丁福宝做的笺注,做得非常到位了。这是学者的功劳,帮助我们排除理解古文字的障碍。因为古汉语跟现代汉语是有蛮大的差别的,这同样一个词,在古汉语是什么意思跟今天现代汉语当中意思真不同的,所以我们解除了这些,排除那些文字理解上的障碍之后,我们千万别去看那些学者对他的解释。
那么大家马上要问,你这不是也坐在这里解释吗?你们就不必听我解释了,用我头脑挤出来的东西是吧?吐出来让大家消化?不!我刚才跟你讲的分明,我们一起来讲读。我只不过是领个头,把我的人生体会讲一点,放到《坛经》里讲出来。那么大家自己也都在讲,其实是这样一件事。我绝不做学者的工作,最后还有翻译成白话文那是蛮荒唐的事情,这里也有白话文吧?没有,是吧,哦,有!别去看哦。我建议大家译文不必看,因为他要翻译成白话文,他先要有一个理解作它的前提的,这个理解又是属于翻译者本人的不要去看,只读原文,注释、解决文字理解的障碍,或者有些典故的说明就可以了。这是先要交代清楚的。所以我们长智慧没有别的道路。
我们这个文明太复杂了,非常精致化,充满各种知识和技巧。在这种文明中生活的人,离开智慧最为遥远,我们开不了天眼了嘛。当初的那些先哲能开天眼,因为他们的文明不像今天这种文明,比较朴素。在这种朴素的文明中的人,才可能俯仰天地,领会天人之际,这叫开天眼。我们是开不了天眼,我们要有智慧,只能是对古代智慧的传承。
人类社会在其他领域里面都不断进步,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制度也在变革之中,但是思想和智慧从来没什么进步。所以今天我们中国人又要返回我们本有的智慧了。所以国学的兴起、复兴啊,就是这个缘故。国学复苏了,我们都去读孔子的《论语》了,《孟子》了,老子的《道德经》,《庄子》,读《坛经》等等。这些原因就是这样。否则我们只要看今天学者写的书就可以了是吧?所以这个先不讲。
这里表明惠能这个人是有宿慧的,听到这八个字,他“心即开悟”。然后那个人跟他讲了,这个为什么读《金刚经》的缘故。那么他就发下一个大愿,一定要找到弘忍法师求他度我。当然有人帮助了,有一个人帮助了惠能,给了他10两银子。10两银子当时是一笔巨款,当时十两银子不得了。到后来,货币有所贬值嘛,其实到了红楼梦那个时候的银子也是蛮贵重的哦。我们想想,读过《红楼梦》一定知道贾雨村怎么得到了一个最重要的帮助啊?就是甄士隐,贾雨村寄居在一个葫芦庙里,一个落魄书生囊中羞涩。饱学之士,但是没钱、没盘缠,无法到京城去赶考。后来他隔壁邻居就是甄士隐,欣赏他嘛,给了他50两银子,他就可以进京赶考。盘缠有了,考中之后,还要剩下的银子在官场上打点才能获得他所要的官职。50两银子改变了贾雨村的命运。
当时10两银子,对惠能来说不得了,可以安顿好老母的生活。于是他上路,从广东赶往湖北,前往黄梅要“参礼五祖”。
好,我们再翻过来。第七页,“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马上就告别了母亲了,“不经三十余日”,一个多月的时间,“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弘忍法师接见了他,劈头问了他一个问题:“汝何方人?欲求何物?”你哪里来?来求什么?跟今天保安问的一样的。
惠能就回答了:“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弘忍就说了,哦,“汝是岭南人”,獦獠人啊。中原一带的汉人瞧不起南方人,把他们看成是南蛮之辈,没开化的。给他们一个贬低的称呼叫“獦獠"。
“若为堪作佛?”怎么做得了佛呢?
“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当即回答了。
“獦獠身与和尚不同”,我是獦獠,你是什么?中原一带的人,我跟你这个不一样。“佛性有何差别?”这种话一说出来弘忍法师心里明白了,此獦獠 “根性大利”。或叫根器吧,佛家用语。根性、根器既是慧根,我们智慧的根。别看这獦獠啊,“根性大利”,这样的人最适合于把佛法传给他。
这个概念我们现在都不用的,长久不用,我们用另外一个概念叫智商。现代心理学发明了一套测量我们智力水平的量化的方法,基本单位叫智商。某人智商如果达到115,在其他条件也具备的情况下,一定考得取大学。这个心理学的概念。我们现在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智商要高。智商很高的复旦大学医学院的学生,给同学喝的水里下了毒了!他考得取复旦智商怎么会低呀?这个复旦大学我们都知道的。我一直讲这样一句话,如果把中国大陆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比喻为一锅汤的话,汤的第一层油水一定三所大学分享:北大、清华、复旦。这是历史造成的局面,到今天还如此。所以你考取复旦怎么智商可能低呢?而且不光考取复旦医学院,已经被获准直升博士。他是在读硕士,可见是复旦医学院的高材生呢!智商怎么可能低呢?却做了那样的事情,导致两个家庭的悲剧。智商很高,根性不利。我们现在都不用这个概念了。
这件事发生以后,我就跟那些年轻的朋友,他们做了年轻的父母,我跟他们讲,要重新思考一下什么是我们下一代成长的成功。那个孩子,给同学喝的水里下了毒的孩子,他的父母一定一度认为他的孩子成长得非常成功。考取复旦还直升博士,马上做医学博士的人了,多成功啊?现在再想想究竟成功了没有呢?所以我们必须重新返回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叫“根性”,他无法测量哦,没办法量化的,它是指智慧的根。但是你可以判断,怎么判断呢?
假如你的孩子是才三岁,那叫初涉人世。有一天,你跟他在弄堂里,上海弄堂,假定啊,在弄堂里走,走到弄堂的那一端,那里一个很大的垃圾箱。他看见一个拾荒者,在垃圾箱里面翻捡什么?人家丢弃了的发霉的食物,你的孩子看到了心里难过了,向你提出一个请求,你能不能给他一些钱让他去买健康的卫生的食品?倘若你的孩子是这么向你请求的,你一定放心,你的孩子根性不错,根器有利。为什么?智慧跟悲悯是统一的,大智慧就是大悲悯。
你三岁的孩子跟那个拾荒者是素昧平生啊。不是说那个人认识他,曾经帮助过他,然后他现在孩子要求帮助这个人,不是这么回事。素昧平生的路人,他的悲悯之心起来了,这叫慧根好啊。你就从此放心,他哪怕智商不高没关系,这一生你不用为他担心的。我们要重新改变我们对孩子的成长的判断。
好,这是我的感慨,发表一下。回到正文哦。这个五祖没有表现出对他的喜爱哦,因为诸弟子都在边上,“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他怎么办?他没收惠能做弟子,他让惠能到舂米房里舂米去了,“随众作务”。
惠能就讲了,“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这话又说得对。“未审和尚教作何务?”你准备叫我去干什么呢?
弘忍就说了:“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到他舂米坊里去。厨房后面有碓子,这个和尚也要吃饭的嘛,厨房后面都有那些舂米的,干这活的作坊,叫他到作坊里去。干嘛呢?舂米。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行者其实就是修佛但还没有出家的人。有时候就像我们今天讲的在庙里出现了什么义工。有一个行者,就差使惠能干嘛?“破柴踏碓”。砍柴火,然后干嘛?踏碓。舂米是一个很繁重的体力劳动哦,一块很大的碓石,上方系在一根又粗又长的木棒上,这叫杠杆。这一头踩下去,碓石往上升,石头一放叫舂米。叫他干这个活,他干这个活,为什么弘忍法师这么对待他?
底下又说了,经过8个多月的时间有一天,弘忍法师偶然遇到了惠能了,就跟他悄悄的讲,“吾思汝之见可用”,你的这个见解,是很有用处的。
“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所以我不跟你交流,你懂吗?
惠能说:“弟子亦知师意”,我其实明白你的意思,“不敢行至堂前”,不敢到你方丈室来啊,“令人不觉”,不能让别人知道,大家都很默契的哦。
为什么当时是这个局面?当时是唐朝,朝廷支持佛教,一个寺院的方丈一定同时是寺院地主,广有田产。所以衣钵的传承就是田产的继承。眼看弘忍法师年岁大了,不知道他的衣钵将来传给谁呢?衣钵的传承同时就是田产的继承嘛,所以丛林里边、寺庙里边就不清净了。所以弘忍法师当然有很高的智慧,他就不收他做弟子呀,教惠能去干活去,其实是对惠能最好的保护啊。就这层意思,那么惠能心里也就明白。
我们再翻过来看,第11页。弘忍法师有一天真觉得自己年岁大了,要解决衣钵传承的问题了,把众门人都唤来,众弟子们都叫到边上了,跟他们讲话,看看这几句话怎么讲。
“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哎,这第一句话就是说“世人生死事大”。对于世界上每一个人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比生死的事情更大,这一点我们能同意的。
“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你们跟着我学佛那么多时间了,每天求的是福田。要种福田、求福报。今天大多数学佛的善男信女们大概心中也就是这个目标。所以今天的寺庙香火多旺啊。那个叫什么?普陀山是吧?每年那么多人干嘛?那里有观音,观音可是有求必应的嘛。你儿子今年高考了,你干嘛?马上到普陀山进香许愿去,求菩萨的帮忙嘛,要求一个福报嘛,让孩子能够考得上大学。如果真考取了,你得还愿是吧?普陀山还得再去一次,无非如此,都做这样的事。
当时东禅寺的弟子们也这样,“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修佛的根本目标你们都忘了,修佛是为了解脱生死之苦恼,你们把这根本目标完了,求的只是现世的幸福。
“自性若迷”,自己的本性看不到,“福何可救?”你们得了福报,也解决不了你们什么摆脱生死轮回这件事情,解决不了一个消除你累世累积的恶业。“得福报者”,这是真的啊,佛教一直承认的。你做的事情总会有结果,做的好事一定有好的结果,这是得福报。这辈子不行下辈子有也可以,三世因果都这么讲。那么你下辈子,由于这辈子做了许多布施的事情哦,福报在下辈子应了。下辈子有富贵,有富贵归有富贵哦,恶业并没有消掉。恶业没消,你一样的烦恼和痛苦,你下辈子的富贵给你带来的烦恼,恐怕比这辈子的贫贱更多。其实我们归根到底要摆脱的是什么?消解的是恶业,要摆脱生死的轮回。所以,福报得了,如何可以救你呢?一样救不了你,叫“福何可救?”
“汝等各去”,你们各自走吧,“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你们本来本心都有什么般若智的啊。般若智我们等会再说。“各作一偈”,叫他们做偈句。“偈”句是佛教中的一种诗歌的题材,用一首短短的诗来表达对佛法的领会。做了以后给我看。“若悟大意”,如果能悟了佛法的大义的,“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那叫考试来了。都要大家去做偈句去吧。
而且还关照他们,“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哎,你不要搞那种思考推理,没用的。“见性之人,言下须见”,照理他们当场就有了,应该马上念出他的偈句来。“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你打仗啊,跟人家正在生死相搏的时候,旁边有人问你佛法,你一面打一面我随口就念出来,这才叫对的。“思量就不中用”,回去反复思考推究,最后写出几句偈句一定不行的。跟他们都这么讲的,但是哪一个弟子当场说出来了?都回去再讲。
“众得处分”,看来弘忍法师对他们都不满意的哦。然后彼此就在想了,我们做还是不做这个偈句呢?“我等众人,不须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就等于,神秀其实就是弘忍法师的助教,弘忍法师对神秀很器重的,所以让他做了首座弟子,其实不仅是上坐,叫首座弟子。首座弟子是因为他是让他做了教授师嘛,这叫首座弟子了,排名第一位的。将来衣钵一定是他得,我们也去做偈句,那是白用心力。
其实后面一层意思还没说出来的,将来他得了衣钵,我们做偈句等于是跟神秀竞争,将来他得了衣钵,没有我们好果子吃的,所以大家都想好了不做。那么神秀也在想做还是不做?
底下一段就说:“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偈”,是因为我成了他们的教授师,“我须作偈”,给和尚看,如果不呈偈和尚如何知道我心中的见解的深浅呢?“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看来神秀这个人不错的哦,我如果想要做第六代主,这我念头就不对了,我是为了得佛法。所以我偈句上去的话呢,是求的是佛法不是求衣钵。所以如果我去觅主,就是寻求做第六代主的地位,“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有什么差别呢?就像凡俗之辈,明明是一个凡俗之人,却想要做圣位。
“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他对自己没把握,究竟做还是不做,不做的话,佛法得不到,做的话,如果弘忍法师进来说做得不好,其实不光得不到佛法,后面这些都隐掉的哦,在众弟子面前也不能做教授师了吧?失去了威望。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本来是准备请一个供奉卢珍,供奉是当时朝廷对那些有专门的才华的人给他的一个地位叫供奉,此人是善作画的叫卢珍。弘忍法师要请他来画,画那个《楞伽经变相》以及五祖血脉图。禅宗的谱系是一直写,记得非常清楚的。从第一祖怎么传到第五祖弘忍法师的,一个个人物都要画出来,叫血脉图。其实就是禅宗的是谱系,画出来,“流传供养”。这个走廊的墙壁本来派这个用处的。那么神秀终于把自己的偈句做成了,几次想要给弘仁法师看,但到了方丈室门口他就心里慌了,叫“心中恍惚,变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过四日",13次过去又退回去,到了方丈室又退回去,有13次呢。后来他想还不如把它写在走廊的墙上。让他看见如果说做得好就出来礼拜,承认是自己做的,如果说做得不好,我这个白白地在山中修了这么多年,受人礼拜,人家都把我当教授师拜的。所以他后来想出的主意就是说不署名,把这个偈句书写在墙上不要署名。如果弘忍法师说做得好就承认是自己做的,做得不好就不吱声,就这个意思。
那一天晚上三更时分,在人家都睡着的情况下,自己执着灯,来到了南廊壁间,书写了他的偈句。这个偈句我们都蛮熟的哦: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写好了自己到房里去了,周围的人没有人知道。他又在想五祖明天如果见到偈句欢喜的话,那就是我神秀与佛法有缘了,如果说不堪那是我还迷着呢。
“宿业障重”,他也讲宿,累世累积的业,业障太重了,所以让我见不能领会佛法。“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才睡着。神秀当时就这个样子的。
好,我们再翻过来看,其实弘忍法师对自己的弟子们,修佛所达到的境界都了然于胸的哦。虽然神秀被放到首座的位置上,弘忍也仍然知道他没有入门。
第二天天亮了,弘忍法师把卢供奉找来了,就那个画家来了,要他在南廊壁间绘画图像。突然见到墙上有偈句了,于是他就叫人跟卢供奉讲,这里不用画了,“劳尔远来”,对不起你了。佛经当中有这样的话,凡所有的相,“所有相,皆是虚妄”。把那个从第一祖到他自己第五祖的形象都画在墙上,“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表面上是赞美了神秀的偈句的,要众弟子们都按照这个偈句来修啊,这个偈句对你们修行有大利益。叫“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我不免要想,佛家不打诳语呀,你明明弘忍法师对这个偈句并不满意的是吧?为什么还叫众弟子们去炷香礼敬,每天要背诵呢?
我后来一想,神秀的偈句的境界,确实要比其他弟子们要高,他并没有把修佛看成是得福报的事情,不是求福报的事情,不是求种福田、求福报,而是要保持我们的心本来的干净。我们不要把自己的身体看成仅仅是肉身,还要看成是法身,叫“身是菩提树”。我们的心本来很干净,叫“心如明镜台",但是本来干净的心来到人世间呢,人世间到处都是灰尘,就难免要沾染上灰尘,那么怎么办?“时时勤拂拭”,就是不断地保持我们干净的心跟外部世界的灰尘之间的隔绝状态。“勿使惹尘埃”。这个偈句表达了神秀对修行的理解,这个理解本身有问题吗?我们待会再来看,但是他这样理解已经要比其他弟子高了吧?高了。
所以叫其他弟子们,你们每天都要念呐。私下里把神秀找到方丈室了,问了他这个偈是不是你做的?“偈是汝作否?”神秀因为已经听到弘忍法师对他的赞美了所以他就说承认了嘛。“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有那么一点智慧吗?
弘忍法师直截了当地讲的:“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这个“菩提”啊,本是树喽,就是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悟道的,那么所以菩提树就成了什么?无上正等正觉的象征。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像你这首偈句所表达的见解呢,离开菩提呀,还很远呢。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这段话是对他的提示了,为他讲开示了。“如如之心,即是真实。”我们的心,平时的心,全求的是如意,我们要换求如意的心,为如如之心。这个话说起来呢又是一大堆话了。
我们平时这个心,刚才讲叫假的心一一业识,跟外部事物的关系是什么?希望外部事物称我们的意,如我们的意。每一个事物跟我们的关系,就是这种如意或者不如意的关系,平时的假的心就这样的。
不如意嘛就是烦恼,烦恼就是不如意,我们的心烦恼不断,就是我们假的心不断在求如意呢。在求如意的情况下,事物的真实意义并不向我们呈现。万事万物呈现给我们的意义都是假的,假在哪里呢?因为我们想那个事物如我们的意。不如我们的意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排除了,把它看成是不好的东西,如我们意的事物才叫好的东西,这样我们就看不到事物的本来、真实的意义,看不到。要换如意之心,为“如如之心”才对。“如如”,什么意思?如事物的本来,来领会这个事物,叫如其本来,如如,所以这个意思就来了。“如如之心,即是真实”,所以我们的心思,平时的心全假的。
所以这段话很重要的,完全可以说是经典。“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你每一个念头,你都看一看它的根源。“万法无滞”,法就是事物,万法就是万事万物。在你面前的都是如其本来地呈现了,这叫”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我们人生不断地在不同的处境当中,但是我们都把处境区分了。这叫顺境,那叫逆境,这叫善境,那叫恶境。种种的区分,都因为我们自己的心所造成的。本应当“万境自如如”。“万境自如如”的前提,是我们的心是“如如之心。”
佛教的,禅宗的思想,特别要破除二元对立,二元对立要破除。叫佛法是不二之法,不要在“二“之中。我们的种种妄念都来自“二”,因为我们区分了好坏、顺逆、利害、得失、苦乐,成对成对的哦,干净、肮脏,成对成对的二,要把它破了。谈恋爱的人最明白,境由心生啊。昨天晚上两个人手拉着手压马路呢,曾经是花前月下,温言款语的。不知道怎么回事分手,分手的时候之前,两个人不开心了,不开心之后就不欢而别,回到家里肯定睡不着,因为你在谈恋爱嘛,睡到床上就在回顾整个今天晚上跟他在外面走路啊,讲话啊,究竞说了些什么,一个个回顾一下。然后呢心里不定了,不定想到明天要上班,没办法,转个身睡吧。早晨起来了,到了单位里了,其实暗中在期待他发短信给我,是吧?但是你在外面很忙的,9:30到了,短信还没来,10:00到了,短信还没来,你觉得周围一片都是灰蒙蒙的,你知道其实那一天阳光灿烂,但你觉得周围都是灰蒙蒙的。那些同事们的脸色,你觉得都不对的哦,但你也没办法,就在等啊等啊,11:30还没来,到12:00,一个短信跳进来了,一看往日的温言款语又来了。此刻,你突然发现今天阳光多么灿烂,每一个同事都向你露出了微笑。这个境就变了吧?先前叫逆境,现在变顺境了,境由心生啊!哪有这个境本身客观上是顺的,或者客观上是逆的呢?所以这个禅宗是要求我们“念念自见”。这个是把自己的,我的感受放进去。众人都会有这种感受,境由心生,这是佛家很有道理的话。没有什么客观上绝对的顺境,客观上绝对的逆境,哪有这种事情。中国道家的思想,下面也会讲这个,利和害,祸与福,都是转换的嘛。
如果你有这样的见解的话,“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再拿来给我看,“若入得门,付汝衣法。“把衣钵和佛法都传给你。神秀往后面几天,做不出来了,“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再也做不出第二首。但是东禅寺里的弟子们,都在念诵神秀的偈句,就被惠能听见了。有一个童子,小和尚,小沙弥了,“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
惠能听到神秀的偈句就知道他这个偈句不行。虽然惠能并没有得到弘忍法师的指点,却早识大意,佛法的大意他都已经有所明白了。就跟那个童子讲,你诵的是什么偈呢?童子说你这个獦獠不懂的,“大师言:世人生死是大。欲得传付衣法”他想要传衣钵就令门人来做偈呀,“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那么神秀上座弟子就在南廊壁上书写了无相偈。弘忍法师就请大家多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等等,这些事情就告诉惠能听了。
惠能就说了:“上人”,他尊称这个童子上人呐,“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请你把我引到那个偈面前来,我来去礼拜他。那么童子就把这个惠能引到了这个偈句面前了。那么惠能说不识字呀。我不识字,你读给我听吧。边上又有一个人了,叫张日用的,便高声朗读。“惠能闻已”,听完了,就说了,我也有一个偈句,就请你张别驾帮我写在这墙上吧。那个别驾就瞧不起他了。“汝亦作偈,其事希有。”这事情也太稀罕了吧。你这个獦獠还做什么偈呢?
好,我们翻过来看23页。惠能的回答非常厉害,“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切不可轻视初学者。底下一句更厉害,“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这话后来是广为流传的啊。然后到了毛泽东时代,他被修改成这样一句话,“**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这样的话有来历的,来自禅宗呀。
下下人,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却可能有很高的智慧。上上人,就是社会地位很高的人,却可能没有智慧。小时候我大概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最初读到坛经,读到这一段的时候,心中就起了疑惑。什么疑惑?我想惠能这句话就等于告诉我,地位低的人才可能有很高的智慧,地位高的人却没智慧,我心里就纳闷。我心里想我们有没有智慧这件事情,跟我们的社会地位高低应该没必然关系吧?地位高的人也可以有智慧,所以我就一直就不明白。当时实在是不懂,但这句话都记在心里了。后来才明白惠能讲的真有道理。
为什么“下下人有上上智”道理何在?为什么“上上人有没意智”道理又何在?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想想看,你就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你还能把自己不断的拿出来跟别人比吗?每一次比较你都发现自己比别人低,你还活还是不活?你应该自杀的。下下人没办法拿自己跟别人比的,每一次比总是最低的了,你就是摆地摊的你知道吗?城管一来你慌的不得了马上逃啊,城管走了你再溜,溜出来摆地摊了。你就是每天在人家家里做钟点工的,你知道吧?你就是装修房子的普通的一个泥瓦匠,你怎么跟别人比呢?所以下下人没办法把自己跟别人比,所以他们最不会去“住相”。他每天投入到生活本身中去,上有老母需要奉养,边上有妻子和丈夫需要互相帮助,底下有孩子嗷嗷待哺,你每天投入生活本身嘛。你无法“住相”,你不能“住相”。一个不“住相”的人才可能有什么?智慧。每天投入到生活的真谛中去,这叫“下下人有上上智"。那么上上人就比较难了,比方说你是上海市市长,地位可高了,昨天晚上你还读了《金刚经》的,记住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第二天早晨起来,你的司机和秘书都在楼底下等着你呢。你一出行前呼后拥警车开道,每天遇到你的人一律地向你鞠躬,每天在提醒你地位高。甚至要拍你的马屁,还唯恐拍不到。昨天晚上《金刚经》又白读了。你要不住相真难,各位。因为周围的人要提醒你的,你地位高,你就是“上上人有没意智”。我后来才明白这个道理的。
我这个人平时不看报也不看不听新闻的,等乔布斯去世了之后我才知道苹果是他开创的。那么有一次我就偶然看到一个电视节目,上海电视台做的节目,介绍乔布斯生前的事迹。镜头都一个个放出来,其中有一个镜头就是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做演讲,斯坦福大学那一年毕业典礼邀请了乔布斯去做演讲的。他上面在讲话的形象,底下就打出字幕来,就是英文噢,当时正在说什么?我突然看到一句:"Stay foolish,Stay hungry。"英语了。Foolish什么意思?愚笨。Hungry——饥饿。他在跟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们讲,你们要永远保持什么?Stay在这里做了一个联系动词,因为后面两个都是形容词,构成系表结构,就应该翻译成“保持”。“Stay foolish,Stay hungry。”要他们保持愚笨,保持饥饿。我一看到这句话第一反应,此人应该学过佛。我为什么有这个反应?什么叫foolish and hungry?下下人。既愚笨又饥饿,穷啊,又笨啊,不就是下下人吗?然后乔布斯提醒了那些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们,你们都心存高远是吧?志向很高啊。你们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将来要去做社会精英的啊,你们心里都这样想。有朝一日你们成了社会精英了,别忘了这句话:保持愚笨,保持饥饿。永远记得自己是下下人。后来有人告诉我,乔布斯真学过佛的。所以惠能这句话厉害了,你哪怕贵为政治局常委你也要记得自己是下下人,你才可能有上上智。
所以我后来终于懂了惠能为什么把下下人跟上上智连在一起,又把上上人跟没意智连在一起。这凭什么连在一起?现在明白,因为下下人无法“住相”。我们但凡有一点本事,但凡有一点地位,我们就跟着“住相”了,地位越高“住相”越厉害,而且还不由你自主呢。周围的人全捧着你,还不敢得罪你呢。你就觉得仿佛自己能呼风唤雨了。还有智慧吗?没啦。所以我觉得我们一起读《坛经》,其实就是读我们自己的生活,这样才有意义。我顺带讲这些伟大的人文经典怎么去读它?它不是我们学术研究的对象。
中国的儒、道、佛三家的经典跟西方哲学不一样的,西方哲学是严密的范畴演绎和概念的推论呐,一步一步非常严密的思考的。读了西方哲学著作有好处的,就把我们理性思考训练的十分彻底和周密,跟学数学差不多。这个就是锻炼我们理性思考。但是中国的人文经典不是理性思考。读这些儒、道、佛三家的经典,就是什么?叫这一段经文理读懂了,这一段经文你能把自己的生命感受放得进去。读儒、道、佛三家的经典,就在读我们自己的生命感受。因为我们每个人就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一段时间了,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活当中积累起自己的生命感受,但还从来没机会去读过它。我们通过读儒、道、佛三家的经典,比如说我们现在读《坛经》就获得了一种机会来读我们自己的生命感受。读和不读区别在哪里?不读的话,我们的生命感受是散漫的,不成境界。通过阅读儒、道、佛三家的经典,我们有一个机会把我们的生命感受提升为生命的境界。这就是我们跟儒、道、佛三家的经典的阅读关系。这种阅读关系不是学术研究关系,是提升我们自己的生命感受的那种关系。
所以佛经啊,比如坛经的意思,本不在我们心外。所以我们得把自己的生命感受放进去,如果这一段你放得进去,你就读懂了这一段。放不进去你只是字面上理解了,完全不一样的。有许多人把佛经的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你知道的,那可是堪称学者了,但他的生命感受从来没进去过。所以我刚才讲我们不是做佛学的。我们是学佛的,本着学佛的态度来读《坛经》,就把生命感受放进去,有时候放进去很不得了的,结果那叫什么?悲喜交集。佛教里边叫做读佛经,读到心生法喜,这段你才读懂了,你无动于衷的头脑理解的,你根本没懂。
我现在有许多跟我年龄相仿的人已经十几年学佛了,我一看他们这样学佛我都是很佩服的,因为精进的很。每天诵经哦,诵经都是几个小时。有时候我这些中学同学我就相遇了,我说你每天诵多少遍经?他说多少遍经。我一看,我说根本不能跟你比,你在诵经的时候我在喝酒呢,我的境界太低了。那么我忍不住要问他一句,我说你诵经诵到今天,那么多年诵经你可曾流过泪?他对我这问题很惊讶,没流过泪,怎么会流泪呢?我说你就从来没懂过。因为佛经是提升我们生命情感的本质呀。生命情感的提升是什么意思?叫“悟“呀。而这个“悟”是什么?一下子转过来的。“顿悟”什么意思嘛?毛泽东时代又有一句话,其实源于禅宗的思想,什么话?“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我后来才明白,一看这句话我想起来了,不就是“顿悟”的意思吗?不是头脑爆发革命噢,头脑没什么革命的,头脑就知识增多了。
我们上海电视台有一个叫第一财经,各位知道吧?还有一个专栏节目叫头脑风暴,你知道吧?我一看我就笑了,头脑哪有风暴?心里才会有风暴的。头脑风暴这种节目专门找谁你知道吧?商界领袖,商界成功人士、商界精英来讲他们成功的经历。底下那么多年轻的观众们就在看着呢,那么特别是今天的大学生就想复制他们。你能复制马云吗?你能复制柳传志吗?你能复制王健林吗?他们都在做这个梦。因为那些人都在它那里讲,他在改革开放的哪一个关键阶段会有一系列很好的idea(观念)导致他们成功了,全扯淡!别信。让他们成功的根源绝不在他们口中说出来的这些观念。他们经历过的事情,他不会翻出来讲的,那是心灵的考验。头脑怎么会有风暴呢?我就纳闷了灵魂才会有风暴的,你知道吧?
所以什么叫“顿悟”?灵魂深处爆发革命,爆发就“顿“呀,“悟”呀,就是革命呀。是什么东西的革命啊?生命情感的升华,是这种事情。所以那些朋友跟我讲,读了十几年佛经从没流过泪,我说你也基本上白读了,对你没什么影响。口中就是文字喽,我说不跟小和尚念经一样吗?我们老百姓不说嘛,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文字倒在不断地朗诵,心从来没上去过。要口诵心行,心跟上去。什么叫心跟上去?生命感受跟上去,一开始跟不上去的,还陌生的很,哎,多次之后就上去了。
所以当我今天再度读“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有没意智”的时候,你的感受就上去了。
所以这是顺带讲噢,我们怎么读《坛经》。所以我们这样一个聚会是非常好的,各位都有许多自己的生命感受,像我一样都在这世界上活了几十年了,都建立起自己的生命感受,还从来没有机会翻捡过呢。翻捡翻捡,读一读。借助什么来读自己的生命感受,接受经典来读自己的生命感受。那个经典不是在我之外的,佛说佛法不是为他自己,他已经成佛了还说什么呢?是为我们这些什么凡夫俗子,叫众生——迷了的众生。他跟我们说,就我们要跟上去,怎么跟上去?我们的生命感受跟上去。所以这是一个恰当的理解。
不光是读《坛经》如此,读儒家的经典也如此。读论语、读孟子、读老子、庄子也是如此。我们才会在儒、道、佛三家里边得我们真正的收获。这种收获是生命情感的升华。而生命情感的升华意味着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本心起来,他不是头脑知识多了,不是这个东西。就像我刚才讲,现在年轻人真应该读这些东西,为什么呢?看看自己于不知不觉当中,在这个有病的时代和社会当中,我们的人生态度出了什么问题,人生态度的改变才是根本,否则他们没出路,精神上没出路。
我们已经上午已经进入了第一品了。行由品的讲读,第一品讲了惠能悟法得衣的缘由。弘忍法师觉得自己年岁大了,应该解决衣钵的传承问题,所以把众弟子叫到边上,跟他们讲话。然后要求他们各做一偈句,各人都做一个偈句。“呈来我看,谁得佛法之大义,就能得衣钵,为第六代祖。”后来神秀在半夜三更时分,在南廊的壁上书写了他的偈句,但是没有署名。“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法师让东禅寺的弟子们每天都要念诵这个偈句,说念诵这个偈句有“大利益”,就是对大家的修行有好处。后来惠能听见了,让一个童子完整的念给他听。听完之后惠能说我也来做一首。边上有一个张日用瞧不起他,说你这样一个獦獠居然还要做偈句,这种事情也太奇怪了。惠能就跟他讲,不可轻视初学者,“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那么我们上午就讲到这里。
为什么下下人可能有很高的智慧,上上人却可能没智慧?这其间的关系我们上午讨论了。下下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无法“住相”,无法把自己跟别人比,所以他每天就投入到生活本身中去了。这样的人不会被许多的邪知邪见所遮蔽,因为他必须养家糊口,所以可能有很高的智慧。但是地位高的人却难了,不容他不“住相”啊,周围的人都在提醒他地位高呢。这层意思我们上午讲了。所以惠能的这一个非常有名的话,后来就成了中国后来那句话的来历,就是“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这个来历就是惠能这句话下下人和上上人。
那么我们接着看,底下还有一句也非常厉害的:“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把轻视他人看成是很大的罪,这是禅宗的一个基本思想。禅宗在中国就是佛学中国化最高成果,在中国思想史上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众生平等的原则。在这之前众生平等的思想在中国并没有,连孔子还说“上智与下愚不移也”,“小人与女人难养”,还是不平等的。所以禅宗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一个里程碑。为什么轻视他人是无边无量的罪呢?看人世间的种种的罪恶,总有一个根源的,这根源就是轻视他人。倘若你去读那个希特勒的《我的奋斗》这本书,光看这本书你会觉得这个作者思想素高,要担当整个人类的命运。说日尔曼民族承担着这个使命,他把他自己的一生交给了这个民族,何等崇高之境界。但就是这个希特勒犯下了滔天之大恶业,原因是轻视他人。他首先轻视了犹太人,而后还轻视了斯拉夫人。对犹太民族实行了种族灭绝的政策,骇人听闻的暴行,奥斯维辛集中营等等,大量的屠杀犹太人。把这个人世间的灾难或者苦难归结为一部分人,归结为犹太人了,在人之间做了这样一种区分,那是罪恶的根源。所以佛家的思想非常通透,所以这句话就说得出来了:“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那么听了惠能这番话,张别驾肯定心里有点慌了,你们的话是上纲上线的啊。“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那不就上纲上线了吗?这纲上的对,这线上的对。所以张别驾就跟他讲,“放但诵偈,吾为汝书。“你把你的偈句念诵出来,我帮你写在墙上。但是有条件,什么条件?“汝若得法,先须度吾”,你必须首先来度我,“勿忘此言”。那么惠能就念出他的偈句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偈句念出来,边上听的人都惊讶了,果然境界高了。大家说“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也没想到他站在我们面前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普通人其貌不扬却是菩萨。
那么现在我们不妨就来讨论一下,神秀的偈句与惠能的偈句差别在哪里?为什么惠能的偈句境界要比神秀的高?高又高在哪里呢?换句话说,神秀的偈句毛病在哪里?因为惠能的偈句是完全针对的神秀的偈句,那叫针锋相对。你说菩提是树,“身是菩提树”,我就偏说“菩提本无树”,你说我们的心本来很干净就在那里存在着,他说没有,“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神秀的偈句毛病在哪呢?我们刚才已经做了一些讨论,神秀的偈句表明了神秀对修行的理解,什么是佛家的修行呢?在神秀看来,就是要保持我们本来的干净的心,跟外部世界的灰尘之间的隔绝状态,始终保持这种隔绝,叫“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那么尘世是什么?尘就是烦恼。人世间无处不是烦恼,所以这个世界一定是尘世,那么本来干净的心落到这个世界中来了,难免要沾染上灰尘,因为难免沾染灰尘,所以要修行。
修行是保持我们的心的干净。问题出来了,我们要问烦恼来自哪里的?烦恼就是来自我们的心嘛,没有心哪有烦恼呢?动物没有人那样的心,所以动物是没有烦恼的。你说动物有心脏没问题,心脏不会生烦恼。你说高级一点的动物,有mind,就意识、心智。你说这个心,他也不生烦恼。如若不信,那么我们讨论,动物为什么说它没有烦恼?动物会有焦虑。狗啊、猫啊、黑猩猩啊都会焦虑,为什么啊?若他饥饿了没有食物,他焦虑了急了;若它的安全受到威胁了,它焦虑了;如果他身体生了病,肉体痛苦了,它也焦虑,鸟兽的哀鸣我们听到了,但这一切都不能说烦恼,只是焦虑。倘若我们给动物这三样东西一样都不缺,食物、安全、健康都不缺,它每天活得很欢。
人不一样的噢。我们通常情况下每天这三样东西都有,一、肚子没饿着,有食物;二、我们的安全没受到威胁,我们安全;三、我们身体还没生病身体健康。我们同时拥有这三样东西,食物、安全、健康,我们照理应该很开心,什么事都没有。事情多着呢!烦恼不断。假如人获得这三样东西,就没事情了,人散了。绝大多数人在通常情况下都是这三者都齐备,食物、安全、健康没用。烦恼不断!烦恼从哪里来?来自我们心有无限的一面,什么叫心有无限的一面?就是要筹划未来。筹划了未来就要实现自己的愿望,要如意。倘若愿望没有实现叫不如意,不如意就是烦恼,所以我们的人心才生出烦恼来了。
这个世界上,世界没什么干净肮脏的区分的,世界本有灰尘吗?**灰尘是指烦恼,并不来自世界本身,来自人心。**所以神秀的偈句第一个毛病就看清楚了,不要把心和烦恼对立起来,是两样不同的东西,然后把他们隔开,不是这样。你隔不开,烦恼就从心里生啊。第一个毛病看清楚了。
第二个毛病,假如我们修行就是要把烦恼拒之门外,如何可能?而且他一开始就违背了佛教的初衷。他这个境界啊,神秀这个偈句的境界最多是小乘的境界,求自己本人干净,叫自了汉。大乘境界,大乘佛教的境界是要把众生的烦恼也看成是自己的烦恼,要把众生的罪过也看成是自己的罪过。你要拥抱众生的烦恼,而不是把他拒之门外。第二个毛病。
大悲悯才是大智慧呢。对众生的烦恼没有感同身受,对众生的罪过没有自己的悔罪的感受,那不是大乘佛教的境界,他就远离了大智慧。因为大智慧就是大悲悯,这又是个毛病。如果更进一步讨论毛病很多,我们以后还会提到神秀的偈句。菩提是智慧的象征,“无上正等正觉”。请问智慧从哪里来?也从我们心里生出来,因此不能把智慧跟烦恼也看成是彼此对立的东西,实际上是来自同一个心,心的一种用法,用出烦恼,还有一种用法用出智慧。那么烦恼跟智慧就有关系,这个关系是什么?烦恼是我们长智慧的材料。假如人世间本无烦恼,要智慧干嘛?因为有大烦恼才可能生大智慧,人类始终以痛苦为代价学习真理的。
我上午讲到悟要有缘,这个缘是什么?对于我们大多数小根之人来说,要生活中遇到痛苦,到一定程度这个悟的缘就成熟了。如果再得到了大善知识的开导,大善知识就是禅宗祖师这样的人物,抓住了这个机缘让你开悟。你没事情的话不可能悟,大痛苦大烦恼来了,你的悟的缘就成熟了。所以不能简单的把智慧跟烦恼对立起来,他们本出一个根源,那就是心。
所以后来悟了佛法之后的惠能说了这样一句话,“烦恼即菩提”,烦恼就是菩提,没有烦恼怎么可能觉悟呢?好,这样我们看神秀的偈句毛病看得清楚了。那么惠能是针对的他的毛病有了自己的偈句。这个偈句把所谓本来干净的心现成的存在以及外部的烦恼,现成的作为灰尘也存在,这两者都无掉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偈句书写在墙上了,当中省略了许多叙述噢。实际上后来第二天,弘忍法师来了,见到了众弟子都在边上,弘忍法师脱下自己一只鞋子,用这个鞋子把墙上惠能的偈句擦掉了。说了一句话,“亦未见(本)性”,“亦未见性”。当然仍然是对惠能的保护。众弟子一听,我们的师傅也不怎么欣赏惠能的偈句,惠能就继续安全。但是他说“亦未见性”这句话仍然是真话。佛家不打妄语,虽然惠能的偈句境界要比神秀的高,但是还未见本性,弘忍法师说了一句真话。那么为什么说他还未见性呢?假如我们心中老是念着惠能的偈句,我们能见性吗?其实也不能见性。惠能的偈句先把神秀偈句当中的心和烦恼的对立,这种对立给它无掉了,把它空了。但是你不能停留在空里面,这只是学佛达到的第一层境界,第一层境界不是究竟的境界。我们上午提到了《金刚经》当中八个字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么惠能的偈句其实只是说出了这8个字的前4个字的境界:“应无所住”。
我们既不要住我们自己本来干净的心,这种住仍然是住了啊,叫着了净相,住了净相。外部世界,万事万物对人的意义,如果它是给我们带来烦恼的东西,这烦恼不是这个事物的属性,是我们的心跟这个事物的关系。我们住相,“应无所住”的“住”就是住相的意思。“相”什么意思?就是我们把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所有的人都区分出一个高低贵贱,这就叫“相”。还停留在这个区分里叫“住相”。相是客观的,我们也不能否认。有的事物重要,有的事物不太重要。你LV包比我这个包贵得多,价格昂贵的多,质量好的多,这种差别是真实的。假如我看到你背着LV包向我走来,我一眼看,哦!世界顶级的品牌包。然后我再看我这个包,它简直不是包,这就是住相了。你那个LV包的质量尽可以比我这个包好的多,价格也昂贵的多,但绝不妨碍我这包还是包,这就叫不住相。
人心生烦恼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心往外面求,向外侈求。我们对外部事物做了种种的分别:高低、贵贱、好坏等等。这种分别就是相形成的,然后停留在这相里边,心就不得安定,烦恼就来。所以要把它无掉。相存在,但不著相,那叫“于相离相”。惠能的偈句讲出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应无所住”这4个字的境界。于是就呈现出学佛的第一层境界,就是要空!但不能停留在空里面,停留在空,活在这世界上没什么意思,佛教不是教我们自杀的学问,当下离开这个世界吧,不是的。
第二步要把这空再空掉,这叫空空。无了之后并不是什么东西都没有,有东西来。什么东西来了?本心起来了,叫”而生其心”。这8个字的后4个字的境界,惠能尚未达到。所以弘忍法师说他“亦未见性”。弘忍法师用鞋子把墙上惠能的偈句擦掉了,这个动作本身是禅意,深有禅意。你惠能的偈句说的是无的境界,说的是空的境界。你只是这个境界,不能停留在你这个境界里,对你所说的“空”,我还得“空“一次。对你所说的无,我还要对你无一次,那叫擦掉。这个动作本身就是禅意,对空空一次,对无无一次,那叫空空。
当然周围的弟子没有人能够领会,佛家不打妄语,所以说他“亦未见性”就这个道理。现在有些人学佛第一步恐怕达到了,“万法皆空,诸行无常”,你不能停留在这一点上,当时惠能达到了这个境界。
五祖弘忍看到了这个偈句,其实心里明白了时机已经成熟,今天晚上一定有人入悟,而且这个人一定是惠能,所以他预做准备。他做了什么准备呢?等会我们就知道了。第二天五祖弘忍法师终于到舂米房里去见惠能了,春米房又叫碓坊。“次日祖潜至碓坊”,注意啊,用了个“潜”字,潜伏的潜,可见环境的险恶。弘忍法师作为堂堂一师之祖啊,要去见一个舂米房里的惠能都要避人耳目,悄悄地溜进去。读这种佛经,或者读一些文学作品就得这么读啊,一个字你就知道环境了。走进碓坊,正在见谁啊?惠能正在舂米呢。舂米,繁重的体力劳动啊。我上午讲一块很大的碓石,上方系着一根又长又粗的木棒上,那叫杠杆。这一头踩下去,碓石往上冲,这一头一放叫舂米。惠能是个身体瘦弱的人,没那么大的力气,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找了一块蛮大的石头缚在腰上增加体重,这叫“腰石舂米”。
弘忍见他是“腰石舂米”的,第一句话就来了,“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表扬他了。你是个求道的人,为了求得佛法,你忘记了自己的身体,正应当如此。底下问他问题了:“米熟也未?”。米熟了吗?米舂好了没有?惠能是何等人物?根器大利的人,他怎么会从字面上理解弘忍法师的提问呢?他回答说“米熟久矣,犹欠筛在。”弘忍法师是何等人物?怎么会光从字面上理解这个回答呢?他立刻明白惠能在告诉他什么?一个“筛“字是师傅的师的谐音。当然惠能不识字,如果惠能识字也很清楚了,我们把“筛”这个竹字头拿掉不就是师吗?弘忍法师知道惠能在告诉自己,我老早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环节,由你师傅来帮我开悟。弘忍法师也不说话,以手杖敲了碓石三下,“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心领神会,叫我三更时分到方丈室去。
“三鼓入室”。到了方丈室以后,弘忍法师用很大的袈裟,把窗户遮掩了,不让灯光透露出去,终于在灯下给惠能讲《金刚经》了。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8个字的时候,惠能言下大悟,连说了五个“何期”,他悟了什么?“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连说五个“何期”,他就接着师傅说下来了,“何期”就是没有想到。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连说五个何期。我们一个一个来看,自性就是自本性,也就是佛性,人人都具备。我们每个人怀里都揣着一个宝,叫佛性,佛性不是从外面去求得的,人人都具备的,所以又叫自性。他怎么样的?本自清净,什么意思?神秀说这个心干净噢,但是会脏,染上尘埃。会染上灰尘,所以要擦。但是佛性,我们本有的自性,不是这样的东西,它犹如一块宝石呀。所以佛教当中禅宗就有一个故事讲的好,叫“春池拾砾”。这个比喻非常有意思,说是春天,那个池塘里面有一块宝石掉进去了。那么众人都跳下去捞这块石头,捞这个宝石,人们纷纷的跳下这个池水中,去捞那个宝石,捞宝石捞不到,为什么?把水弄混了。其实不必跳下去的。把水弄混了,又捡起来的,绝不是那宝石,是瓦砾。他既然是宝石,在水里它有自净的功能,他能够把水弄干净了。你只要静静的等在边上看着,它水就澄清了,澄清了,你自然看到它在那里了。一个能被沾染上灰尘的,还能叫宝石吗?你说一块瓦砾本来干净也可以呀。那么瓦砾也沾染上灰尘,你去擦,那就是瓦砾罢了。我们的佛性就是宝石呐,它自净啊,否则它怎么叫宝石呢?所以不存在它会有沾染上灰尘,灰尘是它里边生它也可以让它干净,这就叫“本自清净”。
我们现在都要到外面去找宝石呢,如“春池拾砾”一样的做法,纷纷忙活得不得了,要去找那个宝石。宝石不必找,把我们这混乱的烦恼的生活弄干净了,它自己就有自净的功能了。所以第一句话就来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一个“本自清净”就明白了,哪有什么从外部沾染到灰尘然后再去擦。我们还不免问神秀,擦灰者又是谁呢?你本该干净的心,然后灰尘上去了是吧?还要擦,擦者是谁?擦者是在心之外的东西吗?不可能,还是我们的心的。我们的心自己在擦自己呢,那叫什么?“本自清净”。你除非要另设一个高于我们心智上的,比方说另设一个上帝来帮助我们,那叫西方思想。我们的心充满了罪孽,叫原罪,只有上帝能够拯救我们,这是西方基督教思想。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它“本自清净”。如果生烦恼,它也能把烦恼自己给它去掉,不要另外的东西来擦它的灰。所以这一层来了。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我们平时的心是假的,叫业识,种种的念头起来又消失,那叫生生灭灭,佛性不生不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它自身圆满,毫无欠缺。真理不要到心外去求,真理我们本性本都具备的,这又让我们想起谁了?想起了孟子。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的思想是心学的萌芽,禅宗是佛教中的心学,抓住了这个心了。真理不要到心外去求,“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反求诸己,其快乐是无比的。《孟子·尽心上》讲的原话。所以中国人能把佛陀的思想中国化,是因为中国人本有自己的智慧——儒家和道家,才能把它中国化的。所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说出了我们要相信自己了,相信我们的自本心、自本性,即佛性。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我们人生的处境千变万化,无论是苦境还是乐境,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不足以撼动我们这个自性。不足以撼动自性,就”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最后“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就是万事万物。佛教当中讲“法”这个字,有两种含义,一种就是指是事物,还有一种是指佛法。在这里是万事万物。什么叫能生万法?是不是我们的自性创造的万事万物来?那我们变造物主了。不是创造着万事万物,而是万事万物的真实的意义指向我们的自性呈现,这叫能生万法。我们的自本心不起来,万事万物对我们的意义,都是由我们的业识,想要如意的假的心,所形成了“意”,都不是真实的意义。好,这样连说五个“何其”。弘忍法师听他说出这五个“何其”来,明白了他已经悟了。第24页翻过来,“祖知悟本性”,五祖知道惠能已经悟了本性,就跟惠能讲,“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学佛法有什么用处呢?“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认可他了啊。你如今是丈夫、天人师。六道当中,你不光可以教人,还有天上天道中你都能做的老师了。还有就是佛,同样的意思。所以他决定把衣钵传给他。跟他讲,“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这话也重要。修行的人经常会讨论一个问题,悟了之后还要不要修?也还是要修的,这个修跟悟之前的修不一样,悟了之后的时候叫“护念”。如何“护念”?用你每时每刻的生命实践来体现佛理,来印证佛理,这就叫“护念”。这些话我们以后还会讲到的。
禅宗讲人的修行分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要读佛经的,也要得到大善知识的开导,然后有朝一日“悟”。顿悟之后第二阶段来了,叫“证悟”。前面阶段叫“解悟”。当中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顿悟。一个顿悟了的人自见佛性了,见性成佛了,还要“护念",叫“证悟”。整个就是人生修行的两大阶段,顿悟之后还是要修,这个“修”是什么?不再在那里读佛经讲解佛经的道理,这些都不必要了,佛经不必读,也不要听什么人来讲经说法了。因为已经进入了“证悟”阶段,就是用你自己的生命实践来印证佛理,这“证悟”了,这叫“护念"。
“善自护念,广度有情”,天下一切有情物,包括动物在内,有知觉的都叫有情物。“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告诉他使命,什么是你惠能的使命?这就是。底下来一个偈句:“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前两句说什么?后两句说什么?前两句说有,后两句说无。为什么要讲这四句你是偈句呢?前两句就说了,你惠能是一个“有情”,你来下“种”了,“种”下去会有果生出来,你承担好你的使命,就能够“广度有情,流布将来”,将来心法不会断绝,你完成使命你就走吧。一种叫“圆寂”了,是吧?“圆寂”嘛,就是“无情既无种”,这个“既”呢,也就是“也”,通这个意思,通这个字的意义。“无情亦无种”就这个意思。“种”,你就没有什么事倩要做了,你走吧。“无性亦无生”,你已经不生不灭了。所以这个偈句就说出了惠能的使命,你完成好使命你就走。确实如此,惠能寿命并不长,76岁也就走了。
然后弘忍法师跟他讲,“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来到我们中国了——东土。“入未之信”,没有人相信他,“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一个信物,“代代相承”,这只是个外物吧,真正传的是以心传心。“法则以心传心”,那叫传心法,“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就佛与佛之间,前面的佛后面的佛,“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前面的祖师和后面的祖师都是传心法的。
这个信物到现在成了争端了,衣钵成了起纷争的根源了,大家都要来抢。所以到你这里我传给你了,你就别再往后传了。弘忍法师跟他讲清楚的,衣钵传到你第六祖结束,不要再往后传。再往后传还了得,如今已经纷争四起了嘛。弘忍法师的处境很像当时的康熙。康熙传位传给谁还了得,十几个儿子在争斗啊。现在他衣钵传给谁还了得,东禅寺那么多弟子在争斗,所以到你那里你就别再传了。“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你就性命攸关了。“汝须速去,恐人害汝”,你今天马上要走,此地不可停留,看得很清楚。那么惠能自然要问我往哪里走呢?“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怀是怀集县,会是四会县,一个广东一个广西(其实也都是在广东),也就是告诉他将来的归宿了。你惠能将来的归宿,归宿是什么?就在两广之间住化一方,不可离开那里。这是神通啊!对未来很清楚的。所以后来都这样,每一个禅宗祖师把心法,把佛法传给他下面一个,就是肯定给他一个8个字的,跟大家讲你将来的归属,你要牢记在心的。
我们再看下去,三更时分的惠能就得了衣钵了,然后就跟师傅讲,“能本是南中人”,南面的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这里人地两生,山路我也不清楚。弘忍法师说不要烦,你不要忧愁,“吾自送汝”,我会送你的。这就我刚才讲的什么?弘忍法师已经知道今天一定有人悟啊,预做准备,悟的人一定是惠能。做了什么准备呢?我们翻过来看,第30页。黄梅县东山寺附近有一条江叫九江,九江有个驿站,驿站边上有一个渡口,“祖相送直至九江驿”把他一路送到九江的驿站边上。他预做准备,准备了一艘船呐。上了船之后呢,五祖亲自来摇橹了,这个动作很有意思的唉。我们中国人的规矩都是这样的,哪有老师给学生摇的?总学生摇橹嘛。那么为什么五祖要摇橹?我们看下去就知道了,
“请和尚坐”,惠能急了,你坐下吧。
“弟子合摇橹”,我应该来摇橹。
弘忍法师一句话来了,“合是吾渡汝”,应当是我渡你嘛。这个一语双关嘛。我渡你,这是对惠能的最后的考验。
惠能极快的回答了一句:“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厉害!
这两个人其实都是同一个档次的,都是祖师了,你知道吧?那话多厉害的,都是。
你这个动作就有意思给我了,你向我提问了,我还不能回上来吗?我来摇橹。本是我来渡你的嘛,不,“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当中没有任何间隔,紧凑的不得了。
边上以为他们在说闲话,哪里是闲话?我最后的考验给你了。这种考验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你悟透了没有?还有一层意思是什么?你以后去传扬佛法,我能放心吗?你要让我放心啊。多少的艰难困苦在你前面等着你呢,所以我来渡你吧。不,“悟了自度”,就是叫他师傅放心。我现在如今自渡了,“自性自度”,我自性看清楚了。自性就是自本性,佛性了。当然自己度自己了,其实就是让他的师傅放心。请大家注意。最后给他一个印可的话,有弘忍法师印可惠能,最后的话是什么?我们等会看,底下惠能继续说了。我是“生在边方”的,边疆这一带的,语音不正,就如今讲的就是粤语这样的话,不正呐。“语音不正”的,所以在这个地方我怎么办?“蒙师传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说明确,说明白了,这句话一旦说出来,弘忍法师马上印可同他,怎么印可的?“如是如是。”请注意“如是如是”这话,承认后一个人已经悟了,并且可以做祖师了,可以住化一方了,你要给他资格的。怎么给他资格?你认同他,认同他说什么话呢?一般是这么说,完整一点啊,“汝既如是”,你既然是如此的,“吾亦如是”,你跟我一样了。这就是印可他的话。
倘若一个禅宗祖师跟你说出这句话来,“汝既如是,吾亦如是”的话,你明白了,他给了一张教师资格证书,就这个意思。你否则没资格做教师的。我们现在也有教师资格证书,我也领了一张的,复旦大学跟我讲了 “汝既如是,吾亦如是”,那么我就安心做教授嘛,他就是教师资格证书的颁布。这个教师当然是祖师啊,禅宗祖师或简称禅师。你做禅师要有人认可你的,你在哪里开悟的,那个人认可你,你就得了这证书了。
所以当弘忍法师终于跟惠能说,“如是如是”,就清楚了。那一方你可以住化了。
“以后佛法,由汝大行”,就靠你了。
“汝去三年,吾方逝世”,全清楚的。你走了之后三年之后我会离开的,离开这人世间了,就会圆寂的。全清楚啊。这时候弘忍法师不是活得好好的吗?又没什么病痛,知道。当然这是最起码的。
修佛三层境界:第一层阿罗汉,第二层菩萨,第三层佛。照理说来,一个人出家了到庙里做和尚,假如他是真修行的话,是真和尚的话,不敢说他一定达到菩萨或佛,但他至少达到阿罗汉。那么达到阿罗汉的标志是什么?非常简单,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走。当然五祖不仅是阿罗汉境界。但是说阿罗汉他当然有了这个境界。所以他就跟惠能讲,三年之后我就走了,对他来了一番谆谆的嘱咐。
“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你如今得到佛法了不可到处去说,你要隐居15年,隐居15年,这话这里没出来,有的本子里就有。那么二十四史里边,《宋高僧传》里边,《惠能传》里边就有,就是叫他隐居十五年的,我不免感慨。弘忍法师跟惠能讲,你现在不能到处去说佛法的,你要隐居十五年,“不宜速说,佛法难起”。这表明弘忍法师对他当初所属的时代,把握得非常准确,所以我就联想了,假如弘忍法师把衣钵传给惠能是在1978年,他会说什么?我相信他一定说你要隐居30年,“不宜速说,佛法难起”。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全体中国老百姓人人都做着发财的梦。你这时候跟人家去说佛法,谁要听?30年过去了,少数人成功了,大多数人被市场改革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扔到了弱势群体里,终于绝了发财的望,只求个安居乐业。
如今中国社会充满了病症,安居乐业,这四个字都难得。无论是有产的还是无产的,都不“安”也不“乐”,我们凭什么把我们的孩子一定要送到国外去,有国也不肯归。那么没钱的,这房子也不知道在哪里噢,实际的“居”也搞不清楚,“业”也是不稳定的。好,我们这个就不说,一说就变成愤青了,不好。但是这个事实放在那里。如今社会充满了病症,佛法是要用来治病的,病没有起来谁要这个药。如今病已经起来,如今你去跟别人说佛法,有的是人要听。所以我就感慨,弘忍法师对他所在的时代把握得非常准确,叫他隐居15年。
好,当晚就走了,过了江,告别了师傅。“发足南行”,往南面跑啊。这个跑你怎么跑得了呢?跑了两个月都还没逃掉呢。为什么?第一,我刚才讲惠能这个人身体瘦弱,这是其一。其二,它是南面的人是吧?湖北这个地方,他人地两生啊,山路他也走不惯呐,所以很快的就被东禅寺的弟子们追赶上来了。到了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不得了啊这个气势,几百人追上来。其中有一个人跑得最快,因为出家之前是什么?一介武夫——四品将军,这个叫惠明。出家以后的法号惠明了,也是弘忍法师的弟子之一。
他跑得比众人都快,一马当先。“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躲不了了。惠能怎么办?把衣钵放在一块石头上,自己躲在草丛里,跟惠明讲:“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还有一个版本是说惠能跟他讲,这衣你搬不动,就是要提醒他。什么叫搬不动?这个“衣“表示什么?传扬佛法之大任,你担当不了,就这个意思。都是一语双关。但是惠明没悟嘛,还是要上来搬的。
书中就写到,“提掇不动”,果然搬不动。没办法了,跟草丛中的惠能讲话了:“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这话说的好了,我归根到底不是为了衣钵而来,我为了求佛法而来的。好,你既然这么说。惠能就从草丛里出来了,你要听佛法可以呀,现在请你坐下。
惠能自己盘坐石上。惠明这时候作礼了,你要听佛法得作礼吧。“望行者为我说法”。你看,口口声声,一声一口地称他为什么?行者。这要符合事实啊,符合什么事实?惠能尚未剃度出家。弘忍法师没收他做弟子嘛,所以他现在在佛教界的最高地位无非是行者,跟孙悟空一样的,孙悟空不就孙行者嘛。
惠能讲了:“汝既为法而来”,你既然为了佛法来的,叫他 “屏息诸缘,勿生一念”,把各种念头都放下来,这等于叫惠明打坐。打坐第一步当然要“屏息诸缘”,什么念头都不要有,不要想着这件事,想着那件事,叫他打坐。
“良久”,就坐了很长一段时间,惠明坐了很长一段时间。惠能终于开口说话了。就两句说下去的啊,这两句一说下去,惠明悟了。惠能说这样两句,第一句“不思善,不思恶";第二句“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两句一说下去,惠明言下大悟。
我们不免要问,为什么他听到这两句会言下大悟呢?我们也听到这两句,悟了没有呢?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公案。禅宗有许多公案,每一个公案都是一个祖师让另外一个人悟的例子。我们看这个公案吧,猜一猜。第一句话“不思善,不思恶”。我刚才讲,上午就讲一个禅宗要让另外一个人悟,必须抓住这个前来问佛法的人的特征,你不能不同的人来问你佛法,你用同一句话回答,这不行的。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所以禅宗祖师要有一个本事啊,这个本事就抓住前来问佛法的人特征,抓住他这个机,接他这个机,对他这个机,说话要准确而锋利,叫机锋。
那么惠明什么特征呢?惠能心里明白此人哪,要来把衣钵夺回去,也不是为了自己的。惠明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善恶分明,爱憎分明。他不能容忍惠能拿了衣钵就走。他并不认为自己可得衣钵,他也知道自己没资格,但他不能容忍惠能,为什么?你都还没出家呢。你尚未剃度出家,你如今在佛教界的最高地位无非是行者,凭什么拿着我师傅的衣钵就走了呢?一个没有出家的人违背了佛教界最起码的道德标准。为了这一点,我惠明一定要把你的衣钵给他夺回来。惠能知道他怎么想,所以第一句话就来了。“不思善,不思恶”,这个对的准啊。因为你心里就想这个东西,我告诉你今天这个事情跟善恶的对立没关系,跟出家还是在家的区别没关系,而是谁能够担当传扬佛法的大任。所以这第一句话就把大家都在纠结和争执的这件事情本身消解掉了。有意义吗?禅宗里面叫这种话叫“夺境”,把这个事给夺了。
我们要学一点禅宗的,我们在自己的生活或者工作的经验当中,一定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的。当初这件事情发生了,大家都觉得它不得了的大事情,多少人参与其中,纠结争执不已。假如你也在其中,你试试看能否把它夺了。这件事情,当时大家都觉得不得了的大,多少年过去了,回头再看这件事情,它还有意义吗?它老早烟消云散,这种事情碰到过吗?
我们复旦大学2005年,要举行隆重的庆典,庆祝复旦大学100周年诞辰。复旦是1905年创立的,百年校庆。我有一个非常好的同学,就是跟我博士是同届的,我们一起拿博士学位的,戴博士帽。两个人又学的是同一个专业,关系非常好,又是邻居。他被校长委派的干嘛?校庆办主任。百年校庆成立了一个校庆办。这种校庆办主任其实没有实权的,他的责任就是协调各方。我们复旦大学也是半个官场,多少行政部门,人事处啊,财务处啊,什么教务处,什么研究生院呐,那么多。都是各个部门都有它的第一把手啊,都实权在握。那么你要搞这个校庆是不是你要有一个校庆办主任来协调各方,但它本身又没权。那一天是我印象太深了,第二天举行百年校庆,前一天我就陪着他,我知道他累了那么久了,我又是好朋友,我今天来陪你。虽然我没有任何职位噢。他就在校庆办办公室里边跟我聊天,一面焦急地等待着什么?手机的通知。为什么?他在等待一个部门给他一个资料,这个资料非常重要,就是牵涉到明天校庆大会的会场上的第二排以后的座位谁坐谁坐。有许多各方的来宾吧,还有中央领导都来的。当时那么第一排不用他管,排座次是很大的一件事,第一排的排座次不用他管,校长办公室都讲好了的事情。二后面事情全他的,而那些人也不得了的人,有地方政府官员。有非常重要的角色都要来,怎么排?他就等另外一个部门给他资料。他不能自说自话。等到10点、11点、12点都没来,等到凌晨2点他发急了,他就知道这个人在刁难他。他拿起这个手机往地上摔,头往墙上撞。我一把抱住他,我说还了得,这一撞我不抱他,他肯定撞得头破血流噢。我拖住他,跟他讲的一句话,我说你干嘛?多少年之后,谁再讨论这次校庆怎么搞的?当时我拖住他的,还好没出事情。出事情,傻掉了,头撞墙了,撞出大事情还了得。还好,多少年过去了,我跟他仍然是非常要好的,我们同科出身嘛,都是同届博士,有时候经常在校园里遇到。有一次我偶然想起这件事情,我就问他了,我说十几年过去了,如今有谁在谈论当初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是怎么进行的?有多少成功的经验?有多少失败的教训?谁会讨论这件事情?老早过去了,连留下的那些文字的东西也堆在仓库里没人看你知道吧?我们百年校庆那么多画册,没人看的,都过去了,他说倒是的噢。我说我当时就拖住你了,你知道吗?否则你这个小命值得吗?赔上去了。
这就叫什么?“夺境”呀。我最觉得现在中国官场上那些官吏们其实蛮可怜的,这辈子几十年做的事情,每一次都不得了的事情,过去全没意义的,一生就虚度了。回顾往日,我做过校庆办主任,这算什么?没意思呀。但当时很认真,因为我们都是很认真的人,然后在里面纠结,你事情应该做好,但别纠结。你要能“夺境"。
所以第一句话“夺境”。
光夺境还不行。第二句话来了——“夺人”,把惠明这个人给他夺了。“正与么时”,正当此时此刻,“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一问问得好,把明上座这个小我给他夺了。这话说得很巧妙的。他尊称惠明叫什么?上座。你称我行者是吧?好,我就称你上座,对呀。我都不是弘忍法师的弟子,你都是上座弟子,你地位比我高的多。好,我把你端起来,明上座,尊称你为明上座。且问明上座是你的本来面目吗?这一问问得好!假如明上座是你的本来面目的,当初怎么会是四品将军的呢?假如四品将军是你的本来面目,你怎么后来又成了明上座呢?可见四品将军也罢,明上座也罢,都不是你的本来面目。
我们每个人都会珍惜自己这个小我的,不断的拿出来跟别人比,如果发现别人比自己高,心生嫉妒。如果发现别人比自己低,心生傲慢。其实我们真的想一想,我们不断拿出来跟别人比的那个我是自己的本来面目吗?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我是当时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很快知道我是谁了。父亲叫走资派,母亲叫逃亡地主,于是我叫狗崽子。狗崽子是我的本来面目吗?肯定不是。多少年过去了,昔日的狗崽子成了今天的复旦教授,难道我因此就可以说复旦教授才是我本来面目吗?能说吗?照样不可说。就像狗崽子不是我的本来面目一样,复旦教授同样不是我的本来面目。所以这一问,这倒是个问题让他去参的,这叫话头啊。让惠明参话头。这一问问得好了,惠明一下子明白了,你跟我的差别其实都没意思。噢,我们上座。你呢行者,比我们低。你也不应该拿着衣钵走,违背了佛教界起码的道德标准,都错了。这叫夺人。境也夺了,人也夺了。人境俱夺,还剩下什么?Noting is,虚无。惠明的心跟虚无契合了,这就叫悟。
我们不知道什么叫悟。悟不是认知活动。认知活动就是我们平时学习科学,学习经验,学习知识,都是做加法。知识越多越好,就认知活动总是有所得。你学了牛顿物理学,你理解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有所得吧?有。悟是什么?在认知活动当中有能知和所知的区分,我们每个人都是能知的主体,就是我们有认识能力,我们发挥我们的认识能力去获得那种客观的知识,客观事实就叫所知,有所得。悟没有能悟和所悟的区分。悟不是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样东西在某处等着我们,等待我们悟到它。有一天我终于悟到它了,没这件事。悟不是这样的。如果是这样的话,跟知没区别。悟是无所得的!为什么说它无所得?是我们的心跟虚无默契了。默契虚无,领会虚无的智慧叫什么?叫般若。什么叫般若?就是领会虚无的智慧。我们现在还是用音译的,叫“般若”。这一点非常要紧,常人都把悟和知混淆了,因为混淆的缘故不能接受惠能讲顿悟,只能接受神秀讲渐悟。我们得渐渐的悟起来,从悟的少到悟的多,最后彻底悟了,这全是错的。
知识是渐渐积累的,你学牛顿物理学,怎么学?你不能一开始就学他后面的东西是吧?你得按部就班呐,循序渐进啊,那叫认知活动呀。渐知是对的,知识是积累的过程。哪有渐悟的?悟是要么悟了,要么没悟啊。要么你跟虚无默契了,那叫般若智来了,要么你根本没有,哪有渐渐多起来的事,这些都得交代明白。其实我们中国人本应当是很清楚的,只是现在是糊涂了。你比方说我跟你说一句话吧,“你要有觉悟啊”。你立刻听明白我的意思了吧?你绝不会误解的,你不会误解为我要求你要有知识,不是这个意思吧?希望你有觉悟,不是希望你有知识。这是两码事。我们本来很清楚。现在倒是不清楚了,只知道认知,不知道觉悟。
所以我们现在最要紧的事情不是知识再多一点,这有什么要紧呢?庄子老早说过了,“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已。”人生是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人生去追逐那无限的知识有什么结果呢?没结果的。但现在的人主张知识不断更新,终身教育。如果这个教育是走向觉悟的倒也蛮好,就不断增加新知识。有时候我觉得我知识太少了。因为这个知识太多了,你知道我到银行办件事我都搞得不清楚了,现在。一系列的概念跟我讲了一下,我就想这很简单,我不就是买个外币,然后就汇给我儿子在国外留学嘛,这么简单事,弄得我很复杂,你知道吧?我想怎么这么复杂?现在知识真多。知识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什么?职业越来越细分化,以前根本没有的职业,现在全来了吧,叫专业细分。啊,那么你就慌了,心里头这个也不懂,那个也不懂,不懂得实在太多,你怎么办?你去学吧。我想我是不想学的,那是没完没了的东西。所以我们今天要明白一件事情,就是说我们真的关心自己悟过没有?有没有觉悟?而不是关心我们知识有多还是少。所以一定要把悟跟认知活动区分开来,这是一个必须讲的要点。
那么悟是不是无所得?对,无所得。惠明此刻“言下大悟”了,还悟得不够彻底,你看,他露出马脚来了。他底下问什么?“上来”,现在尊称惠能,你在上我在下了啊,你跟我说话是从上面说到我下面,叫“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他还不放心。是不是你还有什么密意没告诉我? “密意”就是心法喽。
惠能怎么回答的?我们看33页,那会儿回答多清楚啊。“与汝说者,即非密也",哪里有密啦?比方说,他们两个人了,边上还有一个人听到了吧?肯定听到了。惠能跟惠明说话边上听得到吗?一定听得到,哪有密呢?我跟你说了就没密了嘛。
“汝若反照,密在汝边”,就说我跟你说的话,你要把文字去掉,回归本心来领会,叫“反照”。于是密意就在你这一边了。什么意思啊?我这个密意传给你了,我心法传过去了,你一“反照”就跟我心心相印,什么话都说不出来。
我们读经文也是这样的,佛祖释迦摩尼说了那么多话给我们读啊,我们要“反照”,就是我上午讲的什么叫“反照”?把自己的生命感受领进去,你就在“反照”啊。你不“反照”,这些文字大家都不看到了,大家都看得到。哪有密意,不密的啊。一“反照”,心法过来了嘛,叫“密意”。“密意“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因为它超出语言,语言只是传密意前面的方法。到了不可说那一刻,密意就过去了。
所以这时候的惠明还问了一个傻问题,你刚才讲了密意给我,还另外有没有密意呢?还在担心还有什么没告诉我?那个回答就清楚了。我跟你说话不密的啊,你要“反照”,“密在汝边”。这时候的惠明感慨了,他说“惠明虽在黄梅”,就在黄梅东山寺,跟从着弘忍法师那么多年,“实未省自己面目”,都把外在社会加给他的符号当真了。你知道,比如说现在我有一个符号叫复旦教授是吧?我只是说我就是复旦教授,未省自己面目呢。把自己跟一个社会符号等同了,这怎么行呢?所以他说现在我明白了,我长久以来从来没有看清楚自己的面目嘛。
“今蒙指示”多亏了你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话说得好。悟的时候,悟是我们最真切的受用,是我们的心灵跟虚无的默契,这叫悟。因为它跟虚无的默契,就无法用语言表达,所以这种最真切的受用无法用语言表达,所以叫什么?“冷暖自知”!说出了一个人在悟的时候的最真切的感受,我们得了一点知识,以前没学到过的,懂了这条知识我们也会愉悦,也是有所受用,但是绝不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绝不会到这个境界的,这叫最高的受用。我们心灵最高的受用,从此之后一无所惧呀。你看清自己本来面目,你还怕什么?你还患得患失吗?所以禅宗让我们进入了这样的人生境界:**自由、自信、平静、勇敢。**真正的大无畏属于禅宗的境界。
这时候的惠明彻底服了,就跟惠能讲,你虽然还是行者,你这个行者就是我的师了。“今行者即惠明师也”,关键是前面的话,他说了自己没有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然后如今呢?叫“如人饮水,人暖自知”。这句话也说出来,惠能印可他了。怎么印可的?
“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也就是说“吾亦如是”。我们大家都“善自护持”嘛。“善自护持”,“护“就是护念,“持“就是不退让不退转,悟了之后不要退转。
惠能这话说的其实也蛮谦逊的哦。你是如此的,我跟你是有一个共同的师,就是黄梅。也就是“吾亦如是”。这时候悟了,惠明悟了。当然要问我今后往哪里走呢?“逢袁则止,遇蒙则居”跟他讲了,他将来住化一方的地方在江西。我们看第一条注释,它讲了地名了, “袁”应该是指袁州,“蒙”指袁州那座蒙山,其实也就是江西宜春这一带。讲了惠能告诉惠明将来的归宿,你就在江西这一带主化一方。也颁发了一个资格证书给他。实际就是这样。
所以第一品非常有意思噢,其中还有一个惠能让惠明悟的例子。我们现在通过这个例子说了很多话,什么叫禅宗讲的悟?我们把悟跟知分开来,就像我们学了很多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一样的道理。那么禅宗讲的智慧,就是对虚无的领会那叫般若智。后来洋人也知道了。有人就讲了,禅宗的智慧不仅是中国人的智慧,而且是整个人类所能有的最高智慧。为什么是所能有的最高智慧?他终于达到不可言说那一份上了,还有比他高的吗?没有了!所以后来不是有许多美国的洋人和尚,他们出家都是洋人噢,人种上就是洋人,语言上母语就是英语,那么出家也晓得参禅呢。当时上世纪6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封闭的,但是日本有禅师的。所以这帮美国的洋人,都是和尚到日本去,围绕着日本好几个禅师。在那里参,参了十几年没有一个成功。后来我想这也是自然的事情噢,因为你用英语怎么才能得到这个问题,这个语言啊,看你怎么说话是吧?讲这种话你怎么翻译成英文,呵呵!谁有本事把《五灯会元》翻译成英文,那我服了他。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也没办法,所以洋人只能望洋兴叹,这是没办法的事。
我们在这第33页上,讲惠明悟了。然后惠能跟他讲了他将来的归宿,要在江西这一带住化一方,给他八个字,“逢袁则止,遇蒙则居”。好,他们就告别了。惠明“礼辞"。
底下说惠能后来到了曹溪了,仍然被恶人寻逐。到了四会这个地方,实际上当初就是他的师傅弘忍法师跟他讲的,“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就在躲那里了,在四会县,避难于猎人队伍当中。“凡经一十五载”,15年呐,跟猎人在一起。“随宜说法”,碰到合适的时候,随时随地随宜跟他们讲佛法,当然会让猎人受用,那么猎人当然也容纳了他,那问题在于什么?
猎人天天在杀生呢。打猎。那么他也不会去做这个事情。叫他守住那个网啊,“每见生命,尽放之”,有时候打来的鸟兽还没死还活着,这种情况下惠能一定把这些鸟兽放了。每见生命就还活着就把它放了。吃饭的时候呢,惠能当然要吃素了。但是他也在吃饭,只有一个锅子,锅里面都是煮肉的,那么他就把他的蔬菜放到了肉锅里面,“或问”就是有人问你怎么好这样呢?你不是修佛的吗?回答:“但吃肉边菜”。这句话也很妙。其实也在启发那个人,禅宗的境界就是这样,不要著了境相。干净和肮脏要分得非常彻底,素的和荤的一定要分得非常彻底,这不对的。
这个莲花是佛教的象征,莲花生长在哪里的?污泥里嘛。也不要拒绝人世间嘛。猎人以打猎捕杀鸟、禽兽为生嘛,你也不能反对的。所以他说“但吃肉边菜”,这些话说的都很有启发性。
“一日思惟”,有一天他想起来了,就是说弘忍法师跟他讲的是吧?15年嘛,隐居15年,15年之后你就得出来了,出来传法了。“时当弘法,不可终遥”,不能老是躲来躲去。
所以他就到了广州法性寺出头露面。当时是印宗法师,是法性寺的方丈。那一天正在讲《涅槃经》,由于讲《涅槃经》的缘故,正好有风吹幡动这个景象出现,跟《涅槃经》中的文字的含义有关联了,于是就发生一个争论,“风吹幡动”,一个和尚说这是风动,还有一个和尚说这是幡动,“议论不已”,争论不休。突然有人站起来说了,惠能来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佛教的这个和尚、住持跟人说话,总是先尊称那个人为仁者,他遇到什么人都说仁者。仁者就是你啊,“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的心动了。这句话一说出来举座皆惊,“一众骇然”。印宗马上请他上席了。“征诘奥义”,就询问他佛教的奥妙的道理,惠能的回答是 “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就是不跟着佛经的文字走,说话都是简要恰当。所以印宗法师就说,你不是普通人了,“行者定非常人”,老早就外面传说了,黄梅的衣钵往南边来了,莫非就是你?“莫非是行者?”。既然惠能准备好出头露面,当然就承认了,“不敢”。印宗马上作礼了。然后还是要求验证一下,“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你把衣钵拿出来给大家看一看,那是信物嘛。
然后又向他提问,“黄梅付嘱”就把衣钵付嘱给你,肯定教了你了。“如何指授?”如何指教你坐禅这件事?因为禅宗嘛,向来坐禅是它的功夫,主要功课,怎么教你坐禅、如何禅定这样的问题。
惠能说:“指授即无”,没具体教我怎么坐禅,怎么禅定,只说一个道理,叫“见性”。“惟论见性”要自见本性。“不论禅定解脱”。印宗就非常惊讶!你得了弘忍法师第五祖的衣钵,你一定比我们更清楚该怎么坐禅,该怎么禅定解脱嘛,具体的方法都没有吗?很惊讶!“何不论禅定解脱”呢?,惠能回答说,这叫“二法”。论禅定解脱就是“二法”,“不是佛法”,要区分做还是不做,定还是未定,解脱了还是没解脱,全是“二法"。
“佛法是不二之法",所谓“不二法门”。就是我上午讲的要解除消解那个二元对立。
我们看上面争论哪,风动还是幡动,是不是各执一端?一个主张风动,执了这一端,还有一个主张幡动,执了另一端,两者就对立,一对立的就没完没了的争论。其实共同来自一个根源,叫什么?心动。这个思想非常深刻,西方人要通过康德才明白这个道理的。
我们如果读过一点西方哲学的历史,知道有这么一段叫康德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康德就这么讨论问题。他说这个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我们别把运动或者静止看成是物质自身的状态,物质本身无所谓动还是静,运动和静止不是描述物质本身的两个范畴,不是描述物质状态的两种范畴,一个叫运动,一个叫静止。运动和静止来自人对外部事物的一种认识形式。这是康德的先验哲学。没有什么物质自身有运动和静止,实际上是人心,它有一种认识形式叫范畴,这种范畴不是描述外部事物的状态,而是能整理外部事物的方式。这一条原则,其实就达到了惠能讲的,你必须讨论风动呢?还是幡动?运动和静止其实是人心领会出来的,是这样一层意思了。这种意思已经很不错了噢。
其实惠能更有一层意思是超出康德的。他是讲的是修行啊,禅宗讲的是修心。“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句话的更重要的境界在哪里呢?我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当然是传说,传说说苏东坡也修佛,修佛修到蛮有境界的样子的,自己比较的得意,写了一首诗,诗的最后两句这么讲的,“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按照佛教的说法,你活在这个社会中,总有8种风不断地吹。比如说有人赞美你了,一种风;有人诋毁你了,又一种风;有人错怪了你了,又一种风;有人奉承你了,又一种风,种种的风有8种之多。然后苏东坡有一个佛教界的朋友,他们两个人隔江而居。苏东坡在这里做个小官,那么江的对岸就是他和尚朋友,那么苏东坡就觉得自己达到这个境界了,做人“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很得意。把这首诗写好了,派底下的差役过江给那个和尚看。和尚一看,底下批了两个字“放屁”,这个字又回去了。那么苏东坡一看愤怒了,受不了了。我这个境界不容易的噢,你居然还说我放屁。过江跟他理论理论。那个和尚笑了,你还说“八风吹不动”,我一个屁就把你吹到对岸来了嘛。你不是过江吹过来了吗?这个故事很有意思的,苏东坡当时真的境界没到,就八风都吹过来了,你就坚持说不动了,就这个意思了。境界根本没到。
什么叫真正的禅宗的境界?人家表扬你,你没觉得他在表扬;人家诋毁你也没觉得这是在诋毁,这风不存在!你觉得风吹过来了,其实是你心动了呀,问题的要点在这里。你心不动哪有这八种风呢?赞美你没觉其为赞美,诋毁你没觉得其诋毁,因为诋毁不到你,也赞美不到你。你在那里,不是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性格,这样做过的事情,这些都不是你的本来面目。
比方说你看我不顺眼是吧?你骂我了。你骂到我了吗?没骂到。你也许骂到了一个某复旦教授,你觉得我脸长得不好看,如此这般的相貌走在马路上,还有碍观瞻。你说我太难看了,丑的不得了,你没骂到我,这不是我,你心动了。全在讲你喽。你心不动哪有风呢?所以苏东坡当时的境界,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苏东坡当时的境界还是有风,然后要坚决顶住,就这个意思。那么自然这个和尚朋友要笑了。问题不在那,不在外面有风,而在于你心动了就有风,所以惠能一句话点出来了,“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到这一层境界才是禅宗的境界嘛。
所以这一段小故事呀,就是两个和尚议论风动幡动,这个小故事很有意思。第一,它破二元对立,风和幡两个极端,谁动了?都来自共同的根源是吧?心动。二元对立就消解掉了——“不二之法"。你站在善一端,坚决的拒绝恶,看上去很好,你执着于善,你对善执着到一定程度,它本身又会变成恶,中国历史上不就礼教杀人吗?礼教不是很好吗?道德秩序道德规则嘛。你坚持到底,恶就可能在其中,中国的思想本来的智慧呀。
所以那些故事听说过吧,很好的故事。师傅和徒弟两个人和尚啊,然后一个女孩子要过河。师傅就把这个女孩子抱到河对岸了,弟子在边上受不了,你天天不教导我们吗?这女色怎么好近呢?你不光近女色,还抱着她呢。所以到了对岸之后呢,弟子终于问师傅了,你怎么还抱着女孩子呢?这个师傅怎么回答的?我已经把她放下来,你还抱着呢。这就对了嘛。你心里抱着呢,我只是去帮助她嘛,我心里没抱过。然后你指责我,说明我放下她,你心里还抱着。这个弟子一下子没话说了,禅宗啊!中国儒家讲“男女大防”。男女授受不亲啊,那么这个嫂子掉到河里去了,你怎么办?你还守到这条规则不救嘛?嫂子溺水了,你跟他之间这个关系,你能随便动她?当然此时此刻要救了。嫂子溺水你还必须把她救上来,这是没有什么男女大防的事情。所以不要执着,不要执着两边,要看事情的本来。这都是很好的道理。
那么底下印宗就问了:“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就跟他讲了,你刚才不是在讲《涅槃经》吗?惠能不是进了法性寺吗?他也坐在底下听呢,惠能不识字,他自己不可能去读《涅槃经》,但是印宗读一段要讲一段,然后他边上就对经文有了了解,这也是天才。我们如果识字的人,有一种人是有天才的叫过目不忘,过目成诵。现在惠能是过耳不忘。你讲过一段就印到我心里了。
所以他现在说“法师讲《涅槃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这都是《涅槃经》里的内容哦,刚才他听到的内容。当初不是《涅槃经》里,不是讲了吗,高贵德王菩萨对佛说,“白佛言”就是。
“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这样的人都是十恶不赦之人。“当断善根佛性否?”他都在背诵《涅槃经》中的话。
佛是这么回答的,“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善根是指每个人都有的善根,不过有的是小根,有的是上根之人,但总有善根。常就是始终在的,无常就是被遮蔽了,好像他无善根了。日常生活当中,被遮蔽了,那么常和无常都有。
但是“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我们把佛性和善根做一个区分。我们人来到这世界上,按照佛教的说法,我们都有根器的,只不过根器有的利有的不利;有的善根种得深,有的善根太浅,那么这里边真有差别。但是人都有佛性,善根好的人领悟自己的佛性,看到自己的佛性方便,善根比较浅的人不容易。所以佛性本身“非常非无常”,所以哪怕犯的滔天之大恶业的人,你也不能说他没希望,因为佛性还在。“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人与人之间就有善与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后来王阳明4句话,我们如果听说过的,有4句话,它是晚年的王阳明总结的。最后一生,对自己一生做学问的概括就4句话。第41话“无善无恶心之体”。第2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愿、意向起来了。因为外部有事物,那么意就起来,意一动有善有恶了。“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就4句话。你看第1句话就来自禅宗,阳明讲心之体,禅宗讲佛性——无善无恶。他本自清净了,意动了才会有区分。所以他说“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
又讲了一个“蕴之与界”,蕴是五蕴的意思。那么这也是佛教的常识,基本常识我们要讲一讲。五蕴哪5个?色、受、想、行、识。这个五蕴。我们每一个小我之心就5个方面。第一,我们每个人都有五官感觉的能力,这五官感觉的能力一发挥,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就获得外部事物现象。“色”就是现象。我们接触外部事物,通过五官感知外部事物。就形成了现象,被我们感知到。感知到的同时,我们有感受,有“受”,有的叫苦,有的叫热。你吃了黄连不是很苦吗?你吃了蜜糖很甜呢,这就有受。广义上人类生活有许多感受,苦乐等等。因为感受过苦,也感受过乐,就想趋乐避苦是吧?那个愿望起来,欲望起来叫“想”。欲望起来,就要实现它,“行”就是意志,意志起来了。意志起来了以后,就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先要分别是事物吧,你要趋利避害,趋乐避苦,你要认识事物吧,这叫“识”。要对事物进行分别。好,这5个方面,我们的五官感觉的能力,获得外部事物的表象,然后我们有感受苦啊,乐啊,顺啊,逆啊等等,然后就引起我们的欲望,愿望。这愿望起来,就有意志要起来,意志起来,就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通过认识外部事物。所以这样,色、受、想、行、识。
我们平时的心也就这5个方面做出来的。所以他又叫五堆,五蕴又叫五堆,是我们在平时小我之心的巢穴,所以叫五蕴,那么叫主观世界了。外界叫客观世界。“蕴之与界”。主观上我们都是一个个小我,也就是五蕴构成的,色、受、想、行、识。那么外部世界,我们获得外部事物的表象。然后我们就有一个感受,有了感受就有愿望,愿望要实现就有意志,意志就要通过分别“识“来引领,最后达到自己目的的。那么这就是外部事物,多次向我们呈现了,叫外界。“蕴之与界”,主观世界跟客观世界的区分,这是凡夫所看到的。“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这里要批一批是吧?朴素的唯物主义信念。所谓外部世界自身存在,离开色、受、想、行、识,我们也没有外部世界。不要把它看成是两样不同的东西。这个要说清楚,要说一大堆话,我觉得也没有必要。但是大概的意思我们要能够明白。比方说外部事物是怎么向我们呈现的?离开五蕴它呈现不了,于是我们也没世界,这一点可以肯定的。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物”,我们按照以往我们哲学学过的,高中阶段就学了。然后到大学还学了至少是公共课,公共课里面也要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那本教科书来。我一看到这种话,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那么当时有人就反驳王阳明,在《传习录》里呀,有一个人就问王阳明了,你说心外无物,我且问你,山间的花自开自落,与你的心何干?山间不是有那个花吗?它自己开放了又凋谢了,跟你的心有什么关系?俨然一个唯物主义的反驳。那么王阳明怎么回答的呢?他跟那个人讲,“汝“就是你了,“汝未去见那花时,汝心与花一时俱灭。”如果你不去见那个花,你的心跟花都不存在。“汝一去见那花时,汝心与花一时都明了起来”,就这么回答的。
那么我本科阶段学哲学嘛,在复旦哲学系读中国哲学史,读到这一段,就讲王阳明一段,那么要读一点原著吧,就看了《传习录》。看到这一段那个问题也是我想问的噢。“心外无物”,那山间的花自开自落,与你的心有什么关系呢?一个唯物主义的常识信念支配了我,然后我就等着王阳明回答你这个。结果王阳明这么一回答,我想你没回答问题噢,你不就是回避问题吗?当时真不懂,后来才明白王阳明讲的真有道理。那个花自己客观存在,什么意思?跟我们没关系,它自身就存在,这什么意思?我们称这个东西为花,是我们人称的,给它一个名称,那么我们给它这个名称什么意思呢?当然有意思的,至少两个方面:一个它可能是一个植物学概念,花是植物的生殖器官,这层意义有了,或者没有这层意义。另外一层意义,花是我们审美的对象。比方说牡丹花象征富贵,玫瑰花象征爱情,我们看到花心里喜悦了,它是审美的对象。你把这些都拿掉,既没有植物学的概念,也没有审美的意识在里面,我们仍然称它为花,究竟在说什么呢?我们凭什么称它为花,英语叫flower。什么意思呢?所以一个事物称其为事物,这个事物跟其他事物区分开来了的这件事情是人心做出来的,各位同意吗?你把人心对它的规定拿掉,你不可能称它花吧?最后你称它为什么?物质。你最多称它物质,物质等于什么也没说,天下的事物全是物质,但是事物的区分呢?不讲!我们是唯物主义者,一谈区分你就离不开人心了吧?你把人心拿掉,这个事物有区分吗?都没了还说它在,只能说它是物质了。但这句话等于什么也没说。所以物质等于nothing,花才是thing。花是物嘛,物都离不开人心。王阳明没说心外无物质,没这么说,他说的是心外无物。
至于物质这个概念王阳明也不会有,因为他就没意义。nothing is,nothing而已。thing就是物。你说物质Matter,matter什么东西——nothing,你不能称它是什么。所以把人心拿掉哪有事物呢?你硬说还有,那给出一个物质这个哲学上的范畴罢了。如果这一点我们能同意我们就知道,唯心主义呀要比我们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信念高明得多。
我们有一个世界向我们呈现。什么叫世界向我们呈现?各种事物,不同的事物我们都发现了。然后它们有一个关系叫因果关系啊。什么关系?一个井然有序的世界向人呈现,是因为人心呐。你把心拿掉我们没世界。物质就是混沌一片。物质世界这个概念是错的,哪有物质世界呢?一谈世界嘛,诸事诸物成立的世界了,物质不是世界。
我们一定要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怎么坚持呢?比如说我吃饭,你不能说这个饭是我的心造出来的啊,对的,不是说我心造出来的。但是我说吃饭一说就出问题了,心上去了,规定它了,我正在摄入“卡路里”。一个营养学概念上去了,或者我正在吃“法国大餐”,一个烹调学概念上去了。你必须不能说,你也不能想,你就埋头吃,这叫唯物主义。你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你就是跟动物一样,既不能想又不能说。那么你就彻底唯物主义者。所以这个事情就这么讲了。有道理的啊,真有道理。用唯物主义信念把它坚持到底,说世界就是物质,这个文明就没了。
哲学上要讨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对立问题,最终为的是认识到我们人类文明的根基在哪里。你说文明的根基在物质里,这算什么话?文明没了,世界也没了。这种唯物主义必须批判!它是我们的信念,常识信念,每个人都是不知不觉就是唯物主义者。你把唯物主义信念坚持到底的话,你就不可能领会文明的基础是什么?你也不可能诊断文明的病症,这些都跟你没关系了。所以这些话要说清楚。
别以为马克思是个唯物主义者,我们教科书上读到的马克思学说都是被歪曲了的,被贬低了的,被庸俗化的。马克思的哲学是超越唯物和唯心对立之上的东西,这些事情都有原著放在那里。1844年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他发动哲学革命的地方都写得清清楚楚。很可惜我们教科书为什么不敢把原来的马克思端出来呢?这恐怕另有原因,那就是意识形态了。这个我们不扯了。
我们回到那个惠能这句意思上来,别以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五蕴,没有五蕴也没有我们所说的外界。所以他说“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好,我们翻到39页,惠能回答了印宗的提问之后,因为印宗不明白什么叫佛法是不二之法,惠能回答了。“印宗闻说,欢喜合掌”,然后自己说自己了“某甲”,古人自称自己是某,就是谦词吧。像我这种人讲经啊,叫“某甲讲经,犹如瓦砾;仁者论义”,你论义呀,“犹如真金。”
于是做一件要紧的事了。以后不能再称惠能为行者了吧,剃度出家。这件事还是印宗帮他做的。这没办法的,自己剃度怎么算?不算的。要人家帮你剃度了,那么帮你剃度的人必须是和尚,是吧?那么才行。你帮我剃?你杨老师帮我剃头,我还是得剃那个头,没出家呢。剃发这叫度,这叫剃度,度的第一步叫剃发。这个事是你准备出家的人的这种度法。剃度,剃度,一个“度”是不得了的。
中国人已经习惯来讲“度。有一次我在那里讲坛经的时候,课后我们哲学系的另外一个专家,他就是专门研究佛学的,他就看到我笑了一笑。
他说:“你也讲坛经吗?”
我说:“是啊。”
我知道他在问我什么,你知道吧。我说:“我讲坛经只是为了一个目的。”
他说:“什么目的?”
“引起你来度我。”
他笑了,然后我们两个人相视一笑,结束了。我的意思他也知道,咱们不论是有资格讲《坛经》,还是没资格讲《坛经》,我们讲《坛经》也是为了自己“度”,就是为了这件事了。
度就是抵达彼岸,现实世界叫此岸。此岸就是烦恼不断,彼岸就是不生不死。那么这一个过去叫什么?当时中国人没有这个观念嘛。所以翻译佛经的时候碰到这个就用声音来叫波罗蜜,最初译成波罗蜜多,后来把多字也省了,就波罗蜜。波罗蜜实际上就是抵达彼岸。后来中国人就找了一个字——“度”,“度”这个字在古汉语当中通三点水这个“渡”字。两个字是通的,其实本意就是渡河,渡就是渡河。我们都要“度”,因为我们现在烦恼不断,至于彼岸是不是空间的远方?不是的啊,这后面会讲。先知道一个度字
佛教界的仪式,寺庙里的仪式,比如说你出家。第一,帮你剃发。剃发就是剃度,接受你“度”的决心。想要度的决心。所以当时就为他剃发了,一剃发完成了这件事情,就惠能成了出家人了,成了真正的僧人。成了僧人,马上印宗做的事情是拜他为师。“愿事为师”。
“惠能遂于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为什么叫东山法门呢?因为东山不是在这里的,在黄梅县。东禅寺附近那座山叫做东山。但是中国人喜欢把那个人跟他所在的地方挂起勾来,有些人的号其实就是地名呀。所以我们可以称弘忍法师为黄梅,他所主持的法会叫东山法会。那么现在惠能既然是弘忍法师的传承者,所以他开的法门叫东山法门。就这个意思,东山法门。
惠能最后回顾了一番。讲了这样一番话,前面来由都讲了一遍 “惠能于东山得法”,就得了弘忍法师的法。
“心口受戒,命似悬丝”,十五年来东躲西藏的,不断的有人来追逐他,要杀他,把衣钵夺回去。
“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我们这些人累世累劫到今世能见面,那叫“累劫之缘”。
“亦是过去生中”我们以往活过的过去世,就我们曾经做过的事情。叫“供养诸佛,同种善根”,到了这一世“方始得闻如上顿教”。我们才有这个缘,我惠能有这个缘,你们也有这个缘,能够听到禅宗当中的顿教。这也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这都是有因缘的。因为弘忍法师就主张顿悟的嘛,所以惠能他说他传承的就是顿教。
“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说的多好。惠能不是公元前5世纪的人,不是当初在轴心时代开天眼的人,就是我上午讲的,智慧在古代呢!所以我惠能只不过是从先圣那里传过来的,而不是我自己开的智慧。这话是老实话,也对,本来就是如此。
所以中国北宋的时候,有五大思想家叫北宋五子,周敦颐、张载、邵康节——就是邵雍,还有二程兄弟程颢、程颐,叫北宋五子,这五子当中有一子叫张载,讲中国哲学(当时没哲学这个词),讲论道的学问,说了4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第3句话就讲的是哲学历史的以后的发展其实都是为往圣继绝学!让它不绝如缕的传承。这就是哲学史。
千万别以为哲学史是一个思想进步的历史,不是的。你说黑格尔要比柏拉图伟大,这话不能说。而是黑格尔面对他当时所处的欧洲的社会状况和那个时代,重新阐发柏拉图的学问。每一代哲学家都如此。应对时代的课题,重返古代的智慧开出他的学派,事情就这样,叫返本开新。没什么progress,没什么进步的。所以惠能也说了一句大真话了,“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
“愿闻先圣教者”,凡是想要明白领会到先圣之“各令静心,闻了各自除疑”,那么大家都跟先代圣人无别了。
两句话都得讲,第一智慧不是自己开的,第二我们只要传承了智慧,我们也就是圣人了。第二句话是自信建立起来。
“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大家都很欢喜,这就是行由品。这第一品蛮重要的噢。通过讲惠能如何悟法,如何得衣钵这样一个前后的来龙去脉的故事,给我们众多的启发,很多很多的启发,交代完了之后才进入第二品。
还剩下15分钟,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我们聊聊。大家提问,我可以回答,可以讨论,还有一种我们就直接进入第二品般若品。一共是十品,我们大概准备讲几次呀,要把十品讲六次这样子。第一品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涉及到许多的方面。我也都分别讲了,但是有些没展开,因为有些可以到后面几品里面充分展开。
那这第一品呢,就是让我们第一明白了禅宗的大纲。然后又明白了禅宗当中一个顿教,又叫顿门,顿门的大纲。
禅宗大纲我们回顾一下,“教外别传,不列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就是禅宗与其他宗派不同的地方,它是修智慧的,叫般若法门。然后惠能是主张顿悟的,叫南派的禅宗。主张渐悟的是北派的禅宗,领袖是神秀。南派嘛领袖是惠能。所以他的大纲叫顿门大纲,16个字“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我们要见性才能成佛,见性不异成佛,见性就是成佛。
这句话是非常基本的,其他宗派也是同样追求成佛这个目标。如果你修密宗,修出神通来不等于成佛,假如你未见性的话。所以藏传佛教有一个基本主张是有道理的,你要修密宗之前现在修显宗。先显后密,显宗就是把佛经的教义本身讲清楚,这样立正了。立了正了之后才好,然后你有了神通才不会乱用。如果显宗没修好,直截了当修密宗有了神通,有时候用的神通在害人呢。因为你自己没有见性啊,所以这是一个原则。
显密双修,但是先显后密,这是藏传佛教的一条原则很对。所以都要见性。什么其他宗也如此,唯识宗啊,三论宗啊,律宗啊,律宗也是守戒为主的一种修行。有许多戒律,最终要达到的是见性。
见性就是成佛。我们每个人本来都是佛。但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见不到自己的佛性,因为被遮蔽了。那么学佛其实是什么事情呢?其实就是去妄念,妄念去掉了,佛性自然被见了,被见到了。说起来也是分明简单,做起来非常的困难。
因为我们久而久之的,在这个妄念中生活,已经习以为常,不觉其妄。所以我讲我们读《坛经》就是起正知正见,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收获。开悟成佛,我们姑且不论。
有许多说法都是有一定的道理,这辈子修不好的可能性很大是吧?下辈子继续来,但是这辈子已经有积累了,叫“同种善根”。所以准备到那一次,比如说惠能说他自己就是这样的,所以才有我们无上顿教的缘分。这个是一种很可以相信的说法,所以我们未必能指望这辈子修成了,但是我们能够指望的是起正知正见。
各位有什么疑问或者想要讨论的话?
这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最根本的关怀,这叫终极关怀,就是学佛了。学佛是中国人解决自己终极关怀的唯一道路。所以每个人都得学。在我看来《坛经》是我们中国人最好的人生教科书之一,不是唯一,但是必须读的,人生必读的书。我们只要是中国人。在我看来少年时候就应该读过,读不懂没关系的,但是一定要读过。
所以我曾经在上海市教委的一次座谈会上,我提了一个建议,我们的基础教育当中不能没有《坛经》的部分内容,把它编入语文课课本本应该的,比如说行由品嘛。让我们的中学生就读到行由品多好,大家都没反对,也沉默了,后来也没人去做。编教科书这件事情很大,它都是国家规定动作。国家意志的体现。你不能随便来,但是我这个建议没人理,但是有人会理的,它不是官方的学校,他们就读了。所以我一直觉得中国基础教育要做大的改革。
我们今天坐在这里,读了一天的行由品,想想真是应该小时候读过的,你至少放在语文课里面选进去嘛,为什么不可以呢?而且这个故事是那么生动,对我们的孩子的启发那么大。完全懂是不可能,但将来长大了,碰到人生的坎坷困境,就是这些话都会想起来的。就怕你肚子里没东西的,那很糟糕,肚子里空空如也。我们从小也没有什么像欧洲国家。从小经受洗礼,加入教会,听牧师布道,这些事情我们也没有。我们就电脑从娃娃抓起,英语从幼儿园开始,就做这种事啊。然后奥数。全是头脑的活,没有心灵的事情,这叫空空如也。
这是我的感慨。这么好的文字本应该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因为语文课本的编定啊,这件事情是对我们下一代至关重要。因为语言这个东西太大,太根本。我们在汉语中我们就是中国人呐。那么我们说话的方式一开始是日常语言,在小时候,在家里,在弄堂里跟人打交道,全是日常语言,终于去读书了,读书就进入了真正的进入汉语了,进入汉语就是通过语文课读进去的呀,课本的选择多么重要。这件事情不是一般的语文教学的问题,是一个我们中华民族的下一代如何建筑它最初的精神家园的事情。
当然现在有一些进步的,比如说唐诗宋词教的多了,也主张啊,我们习大大也主张多一些经的。那么上海市政府当时一时没反应过来,还取消了许多古文的阅读,后来被中央知道了严厉的批评,然后他们马上修改了。这些事情就是折腾来折腾去的,这是感想,我们反正都是这些回来补课的人。回来补课。
那么这也是来得及的事情,来得及的事情。而且我们现在读呢?比以前好的多。比小时候读有一个优点,缺点是记忆力不行,背不出来,优点是我们有生活体验,就容易进去。容易进去这是一个长处,我们童子功肯定是没有了,所以现在有些家长蛮好的,他就是说自觉的让孩子背诵,背诵这件事情是很对的噢。实际上语文学习没什么很复杂的事情,第一要把好文章,优秀的经典的文章背得滚瓜烂熟,你会背你就会写,这是最基本的思想。
所以中国古代的私塾制度啊,有它的优点的,那就是童子功,到后来成了口腔的记忆呀。你第一句话出来,后面的话不假思索的跟出来了,那叫口腔的记忆。多厉害,但我们现在都没这功夫了。我们是大了中年了,才来读经的,大家也蛮好的其实。我们当时哲学系有一个老先生真厉害的,不得了的,教中国哲学。上课就一张卡片,今天讲几条,讲五点。一张卡片拿过来,然后四块黑板,两堂课写下来,上块黑板写满了还不够,都是引用原文的。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中的原文呀,然后我们拼命在底下记,记了后心里还怀疑,你说不定弄错了,你别说可能的哦,然后回去查找。终于找到了,有一处是错了一个字的,然后下个礼拜上课就有意跟他讲,这个人叫严北溪严先生,我们查对了,你昨天引用的那一段话里面有一个字搞错了。他说是吗?你用的是什么版本?那么我们告诉他是什么版本。“这个版本错了,我告诉你,你再去看一看,后来的版本对这个版本做了校注。”那个版本这个字本来果然是错的。你服气的不得了。但是实际上他就是童子功,从小读的滚瓜烂熟的。不懂没关系的,记在肚子里了,所以讲课是随便写的。
还有一个我们都听说了,陈寅恪嘛。陈寅恪全是记在肚子里的,这都是不得了的事情。当然我们现代文明不可能让孩子这么用功了,我们要学许多东西了,要适应这个文明,不能完全是私塾的制度,但是我们多少要留一点时间给我们的孩子读诵这些经典。比方说五千言道德经,把它背出来,我认为是应该的。你不可能全懂,全懂怎么可能?你懂个两句三句五句已经是智慧了,终身受用。中国人那句话说的对,半部《论语》治天下,你懂半部就能治天下的,你知道吧?你还准备读一全本,你准备治两个天下?所以经典跟我们的关系就是这样。
我随便讲,比如说《道德经》当中有四个字叫上善若水,全体中国老百姓都知道,甚至成了广告词,真懂的有几个?你真懂了上善若水,这是终身的智慧,终身受用了。这就是经典跟我们的关系。
【学生:老师,那你给我们讲两句。】
最简单就是别忘了后面一句话,“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世界上最柔弱的东西就是水是吧?但是它也是最强大的。水渗透万物无法阻挡,而且它与世无争,水为什么是最高的山?它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什么意思?人人都不愿意待的地方叫低洼,水在那里照样的流,所以它最接近于天道。老子体恤我们,我们要去领会道,太难。他也明白这一点,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道无法正面的说它是什么。但是体恤我们,想了一个很好的办法,找到了水的形象来启发我们领会道。我们都不愿意待在低洼处,那句俗话说的什么?说的有意思,它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好了,你离开天道远了。老子的意思就是你的在低处照样流。
我们在市场经济的时代总想到竞争两个字,没有竞争哪有市场经济呢?好,我们就傻掉了。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并不是老是在跟别人竞争的。你能够有利于你的竞争对手,你也活着呢呀。这个道理我们一般不容易想得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你不跟世界上任何事物争,就没有世界跟你争,世界就不会跟你争,你就照样活着呢。
我们不要老是想到要做世界500强,道家告诉我们了:向水学习吧。所以道家的智慧让中国人有许多了不起的创造发明。其中一个就是朱毛红军,在井冈山斗争期间,艰苦不艰苦?敌强我弱,敌众我寡。几十万国民党大军前来围剿,三次反围剿,朱德和毛泽东共同总结了游击战的战略战术,一共16个字,我们都背得出来:“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16个字。想一想,这16个字在说什么?说的就是水!
水就是这样的,比方说一块巨大的岩石,向你推进而来了,水的态度是什么?自动让开。你来吧,你总不可能没完没了的向前推进吧。你总有一天要停下来。你一旦停下来,水就把你包围了。然后慢慢的渗透你瓦解你,你终于撑不住了是吧?水就漫延过去了。16个字,游击战战略战术16个字只有中国人可能发明的,因为中国人当中有道家的智慧。你向水学习就对了。
后来全国胜利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军队赢得了全国的政权,那么当时还以为世界革命的中心在苏联,后来发现苏联不行了,沦为修正主义乃至社会帝国主义。毛泽东说占了世界总人口1/4的中国人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所以就认为世界革命的中心转移到中国来了。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中国当时有秘密的军校,专门为第三世界反政府的红色武装,培养军事人才呢。教他们干嘛,教他们游击战。中国的老师教得非常认真,外国的学生也学得非常用功,16字都背的滚瓜烂熟,回去打一仗败一仗,叫屡战屡败。中国的老师终于看不懂了,我们教的也蛮负责的,你们也学的蛮认真,你们怎么赢不了呢?这些中国老师不明白一个道理,什么道理?老子不是他们的,老子是我们的。
我们甚至不要背16字诀,我们每每就是像水一样的行动。
中国改革开放,江浙一带有许多民间的商人起来了,浙江最像水的是温州人。温州军团它像水一样漫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他们到一个地方就不跟你这个地方的贸易规则接轨的。我为什么跟你接轨呢?接轨我就没有我的戏好唱了。我是水。在你的夹缝里面流过去,弄得当地的那些人很恼火。西方美国欧洲这些国家都觉得中国人做事怎么不讲规则的?我怎么跟你讲规则?我是水,你比我强大,我就在那夹缝里流,这就是温州人呀,暗合16字诀,是不用背的。“上善若水”4个字要去体会,体会了就是一份智慧。中国的道家思想就形成了许多成语,比方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话真对啊!中国的企业家应当明白这个道理。什么叫我们中国企业的强大?不是一个数量上的比较,指标上的比较,而是要考量一下你的企业当经济危机袭击而来的时候,你还有没有生存的能力?如果你在危机面前有生存力,你就是个强大的企业,这是道家的原则。
一棵树长得比其他的树都高,骄傲地耸立在那里,当风暴袭击而来的时候,首先折断的就是这棵树,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多少次,好几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的时候,当时率先倒下的一定是当时世界上最强最大的企业,它轰然倒塌。小的企业就像矮小的树还在风里边摇摇晃晃,不倒呢。08年金融风暴袭击而来,美国什么企业倒了?雷曼兄弟轰然倒塌。所以这就是中国的智慧。我回答了你的问题,就是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