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難以升級的原因有三:
- 以自己固有的視角思考
- 被周遭的環境影響
- 盲目拷貝他人戰略
這是因為,人類其實是一台極其原始的機器。以當今的的電腦配備來比擬。人類的電腦更像是大約 30 年前的 80486 與 MSDOS。80486 是單 CPU 機制,而 MSDOS 是單 Thread 作業系統。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
所以人類的學習以及解題是非常緩慢的過程。只能靠著回去自己的資料庫找答案,或者拷貝周遭戰略,然後一次解決一個選項。要是這個問題超過自己的資料庫,就會開始覺得恐懼。要是一次面臨太多問題,拖延症就會出來。
我一直以來是個很愛看書的人,也沒有那麼排斥冒險(也在美國中國上班創業過)。所以,在周遭的朋友裡面,我被公認是資料庫儲備夠大的人。但是說實話,追這個時代,我也很吃力。
我真正的一次大升級,是在 2016 年 去中國教書,移居北京的時候。北京這整個城市信息量之巨大,真是讓我難以招架。再加上當時知識付費盛行,我購買的課就有 100 多堂,念也念不完。
於是我就在思索是否有可以 Hack 自己大腦的方法,能夠更快速的學習,能同時做更多事。我試過一些保健品,一些記憶與效率課程。
但坦白說成效有限。真正改變我的是另一個契機。
當時,我的事業是在中國教人學編程。編程這玩意,人人都想學,而且願意付費學。可是呢,市面上好的編程課卻很少。這是因為呢?絕大多數頂尖的程式設計師,都是自學的,更精確的說,是做項目練起來的。而且厲害的程式設計師,很多都是科班,從在學校時就就讀數學、資訊科系。出社會能夠自學變成大神的人,有點稀少。
再來,好的程序員也未必是好的老師。且程序員也未必懂教學。程序員最高效的教學方式是師傅帶徒弟練習。但是徒弟也至少得在一個門檻上。
我當時就想挑戰帶普通人學編程。因為一般來說,普通人編程課學習失敗概率極高,加上編程課學習費用高昂,也不是很多人會立刻報名。
所以,我就課前做了一個前導班,叫「元學習」課,教大家怎麼學習。裡面用各種不是編程的例子教會了大家如何簡單學初級編程。這個課大受好評,於是吸引了很多人報名。
為了將當時的「元學習課」與編程正課教好(兩者都是遠程上課)。於是我花了大把時間去鑽研學習動機、大腦原理,希望拉升學成率。
才發現了學習上的秘密。
而當中我最發現的秘密,最震驚我的,意外的也不意外的。就是發現:
- 大腦是單工的
- 大腦效能是很難提升的
- 大腦的注意力極其有限,幾乎也是無法提升的
- 大腦的知識儲存空間是有限的,要是不及編碼,會被自動忘記
- 人類解題的方式是靠關鍵字搜尋+記憶匹配
- 人類的情緒會壓倒理智。因為情緒程序的優先權遠高於理智
- 一件事常常出錯,是因為處於注意力不足階段
- 人的注意力格子極其有限,所以多工就一定會做錯
- ....
正常人發現這件事,可能會很沮喪。原來我們是一台這麼破的機器。那還怎麼玩阿?
但是我卻很興奮。因為我原本在程序員專長裡面其一,就是調程式的 performance,知道機器的極限,然後改演算法改到能跑為止。
如果知道清楚的邊界,我反而有辦法魔改演算法了。
在打造超人大腦一書裡面,許多讀者最喜愛印象也最深刻的一個方法,就是「極速讀書法」。這個方法真實有效。
所有人都有讀書(更新資料庫)的需求,但是每個人下載資料庫的資料時,過程卻是痛苦不堪,留存率又極低。
於是我提出了改良作法
- 把書當 Google,用關鍵字去查詢
- 不要下載整包資料庫
- 找到的資料,寫在永久儲存空間(紙)上,而不是放在大腦記憶體上
- 讀完書後,快速燒回自己大腦(複述給其他人聽)。
這個方法,讓正常人讀一本書,從兩天的時間,縮短到 30 分鐘,而且還記得絕大多數內容。
當我研究出極速讀書法之後。我又有個邪惡的念頭,既然我都已經破解「讀書」這個領域了,那我是不是可以反向破解「寫書」這個領域。
讀者聽起來也許我的興趣很不正常。但是,作為一個程序員,而且是一個得過 Facebook 黑客松首獎(比賽快速寫程式)的程序員。既然我有辦法在一天裡面,寫出一個網站。程序語言是一個相對困難的專業。那麼沒道理,我更精通的自然語言,我卻不能一天寫一本書。
難道書不能像網站一樣,用架構的方式來設計嗎?
所以我第二個嘗試,就是破解寫作之謎。
接著,我就開始在後續的寫作之路,拆解傳統的寫作方法並重組。
改良作法是:
- 先透過常見問答,找出常見問題,並且先行確定章節架構
- 每一章的文本,使用比較快的嘴巴錄音寫作,然後再用手打重寫
- 每一章又將論點與故事分離。
- 整理出論點的快速寫法
- 整理出說好故事的寫法
- 借薦視頻/ PPT 分鏡原理,讓內容飽滿以及長度受到控制
後續我透過幾本書的寫作與出版,如「閃電式開發」「打造超人大腦」「遠距工作這樣做」。最後到達驚人的 1 天寫完一本書初稿 44000 字的驚人速度。
這兩個方法,我都在前作裡面,解釋了大概的作法,本書就不再重複。
讀者讀到這兩個方法後,都覺得非常神奇,因為這兩個作法是不曾存在過去資料庫的新方法。為什麼我有辦法想出這兩個方法呢?
正是我想明白了。如果我按照從前的思路,去買很多書,改造自己讀書、寫書的方法。可能我在還沒有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前,就已經陣亡了(買太多「讀書」的書、又看不完、直接無窮迴圈)。
所以我決定直接換條路走。
後來,這個思路也被證明是對的。因為在我研究出這兩個方法之後,就發現如果按照正常資料庫更新的方式,是走不到最後這條路上的。
這個方法的靈感是從我過去買書的經驗來的。過去,我有固定去逛書店買書的習慣。只是每次我想去書店買書,最後卻永遠抱回一大堆原本不是我要買的書,而原本的書卻忘記買。但這些書,卻反而解決了我原有的問題。
所以,我研究認知心理學後,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
這是因為我在書店閒逛的時候,我的潛意識比我理智的大腦,先一步的看到了這本書,這本書可能就是原本深藏在我心中的痛點。所以我才會決定買下來。
所以有可能,我本來是要去書店裡面買書解決我的 A 痛點,結果我卻買了 B,C,D 痛點的書,最後將他們分別組起來卻解決了 A 痛點原先的問題。
這個現象不是偶然,也常常出現在日常。
比如說,有一次,我朋友就跟我諮詢關於公司內部士氣、協作糾紛、效率的管理問題。於是我就問,你們公司業績是不是最近下滑的利害?他大驚我怎麼知道這件事。我就說,一般來說,賺錢治百病。要是你的公司業績好,大家都能分到錢,誰還可能有管理問題,有效率問題自然都忍著,甚至自動加班解決。
要是公司不賺錢,大家就每天吵了。所以你根本不該解管理問題,這是個死胡同,甚至你解決了管理問題,公司卻反而死了。所以你還是趕快回去解業績問題吧。
也因為有了書店以及這個商業上的經驗。所以有時候,我並不急於去解決現在的問題。而是先去蒐集痛點。
在從書店裡面抱回一大堆書後,我會將書整理分類。看看我到底是被什麼問題,吸引購買這些書的。每次往往就可以發現我真正的問題。往往不是 A ,而是 B,C,D。
當然,知道 B,C,D 是最大的問題後。也不是馬上就要同時套用 B,C,D 的解法。凡事總要有個順序。我會再將 B,C,D 的重點歸納出來,按照實際需要的解法,一一 apply 回去。解決了原先的 A 問題。
這個發現讓我無意中破解了拖延症的真原因。
我們都想要高效率,但是卻沒有人可以逃離拖延症的魔爪。
人為什麼有拖延症呢?我發現主要有兩個原因:
- 因為要面對不知道難度,不知道長度,也不知道風險,還可能耗時的大案子。沒有頭緒要如何開始進行。
- 問題難度太大,潛意識對大腦發出警告,讓情緒一湧而上,造成了二度惡化。
在大腦決策機制的優先順序當中,負面情緒、負面記憶占了非常大的比例。這是人類祖先流傳給後代的內建生存機制,遭遇危難要先逃跑,否則會死亡。所以當我們需要解決困難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總是選擇逃避。因為想要保護自己,不想讓自己不堪重荷而崩潰。
拖延症之所以會嚴重,是因為潛意識用負面情緒攻占了大腦決策,阻擋了我們的行動。
而為什麼我們恐懼問題,是因為腦袋裡面匹配不到明確解法。
那既然潛意識速度這麼快,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反過來利用他。於是我用書店靈感改良了我的解題方法。
之後遇到大問題,我的作法就改成:第一時間抱怨。
對,你沒看錯。就是第一時間抱怨。然後你就會發現抱怨的力量。你會發現在一個會議裡面,大家如果聚在一起想解法,速度很慢又沒有效率。但是如果大家聚在一起抱怨,大概可以瞬間寫滿整個黑板。
然後,我們再把這些抱怨,反過來敘述,變成正面句子,你就會發現好像變成了解題方向。
接著,我們再把解題方向,重新分類定義,莫名其妙就成了解法。
我們就以讀書這個題目作為例子。針對書太多,讀不完,記不住,我們可能會有這些抱怨:
- 讀一本書太費力
- 書裡面有趣有用的部份太少
- 邊讀邊在內心默唸,很慢
- 完整看完一本書太累
- 讀完後面忘記前面
- 記不住裡面書中有趣的例子
- 讀完很累。讀不完有罪惡感。
然後我們將句子反過來,就會變成
- 讀一本書太費力 => 找到讀書輕鬆的方式
- 書裡面有趣有用的部份太少 => 只讀書中有趣有用的部份
- 邊讀邊在內心默唸,很慢 => 讀書不要默唸
- 完整看完一本書太累 => 不要完整看完一本書
- 讀完後面忘記前面 => 找到可以記住關鍵內容的方法
- 記不住裡面書中有趣的例子 => 將有趣例子抄下來
- 讀完很累。讀不完有罪惡感。 => 給一個自己讀不完卻不會有罪惡感的開脫理由
然後將這些正面句子放在一起看。你會發現會自然浮出一些惡搞的解法。比如:
- 將書當成 Google 網頁一樣查就不會有罪惡感了
- 不唸完書,只查書
- 只抄下有趣有用的例子
然後你就會發現一個全新的方法。
人類解決問題的視角方向是單向式,而且有很笨的慣性。比如人類在 10 分鐘內,看完一篇文章並且記住三個重點,是可以做到的。一篇文章也許是 2000-3000 字。但是以同樣的速度,一本書若有 60000 字,看完書最快也要 200 分鐘。那就是 3-4 個小時。
但是人類,一、沒有持續 3-4 個小時看一本書的能量與注意力。二、短期記憶力最多也只能記 5-7 個重點。
於是快速完整看完一本書,原本就是一個假議題。但是無數人就會以為 A 問題可以,擴大版的 B 問題應該也可以用同樣解法。而不知道人類的大腦系統其實有天然的限制。
這就像是我在前面章節裡面提到的。原先我們在小問題上的解法是 OK 的,也可以跑在一台資源有限上的電腦。但是隨著問題變的更大數倍,機器資源是有限的。
如此一來,我們可能再怎麼提升原先解法的效率,可能也沒辦法跑在這台機器上。所以這才是死胡同的真正原因。
那麼我們該做的是反向蒐集系統的出現的問題,整理成一個新的維度的解題方式。
而不是在一個舊的問題上用頭撞牆撞到頭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