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每股盈餘) = 稅後淨利 / 在外流通股數
A 投入本金 800 萬,賺 200 萬。
B 投入本金 1000 萬,賺 500 萬。
你會說誰比較賺錢?但看獲利金額,B 勝出,但若是從本金回報率來看:
A 200 萬 / 800 萬 = 400%
B 1000 萬 / 500 萬 = 200%
A 雖然賺得比較少,但其他的賺錢效率勝過 B 。
EPS 代表的意義,就是股東每投入一股數,可以賺多少盈餘回來,所以 EPS 本質是一種本金回報率。
假設 A 公司總共有 20 萬股流通,每一股 10 元,然後最終這一年賺了 800 萬。
所以
第一年 EPS = 800 萬 / 20 萬股 = 40 元
第一年本金回報率 = 800 萬 / 200 萬 = 400%
假設 800 萬全部作為保留盈餘用於第二年公司經營,最後第二年稅後淨利為 1200 萬。
第二年 EPS = 1200 萬 / 20 萬股 = 60 元
第二年本金回報率 = 1200 萬 / 200 萬 = 600%
第二年 EPS 足足成長了 50%,表示該公司的賺錢能力提昇!是這樣嗎?事實上獲利中有 800 萬根本是上一年度賺到的。
修正第二年本金回報率 = 1200 萬 / (200 萬 + 800 萬 ) = 120%
所以事實上雖然 EPS 看起來提昇,但是事實上賺錢效率是降低的。這正是單看 EPS 最大的問題所在:沒有把公司未分配給股東的保留盈餘也考慮在本金中。
- 要衡量公司獲利能力,必須思考本金回報率 = 獲利 / 投入本金
- EPS = 稅後淨利 / 在外流通股數,用來衡量本金報酬率
- EPS 問題之一:沒有把保留盈餘,也考慮在投入本金之中
股東權益 = 總資產 - 總負債 ROE = 稅後盈餘 / 股東權益 * 100%
ROE 也是本金回報率的指標,但是和 EPS 最大的差異在於:ROE 投入本金採用股東權益,而不是股數(股本)。 股東權益在會計上的意義,就是歸屬於股東的資金, 除了股本,還有公司未分配給股東的保留盈餘,資本公積 … 等都會包含在內, 因此比股本更適合作為投入本金的參考。
投資報酬率和 ROE 的相關性,有時候比起 EPS 更為顯著。
A公司股東權益 100萬,年獲利 50 萬,沒有負債; B公司股東權益 100萬,年獲利 50 萬,但是負債 900萬。 依照 ROE 公式計算,兩家公司 ROE 都是 50%,所以兩家公司獲利能力相同?
A 公司只用100萬資金做生意,就能賺到 50 萬; 而 B 公司不只拿了股東的100萬,同時還借了 900萬 - 也就是加起來 1000 萬資金做生意,賺的錢卻和 A 公司一樣。
相比之下,很明顯當然是 A 公司效率較佳。
長短期金融負債 = 短期借款 + 短期票券 + 一年內到期長期借款 + 長期借款 投入資本 (Investment capital, IC) =股東權益 + 長短期金融負債 ROIC = 還原利息後的稅後淨利 / 投入資本
公司的資金來源,除了和股東要錢,另外一大方式就是和金融機構借款。 要衡量公司運用資金、將本求利的能力,除了股東權益,理應同時考慮公司運用借款做生意的回報率。
ROIC 和 ROE 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分母不只使用股東權益,同時考慮對外舉債。 因此 ROIC 代表的意義,是公司運用股東 + 舉債資金兩者的獲利效率。 和 ROE 相比,更能看出公司用錢賺錢的能力。
ROIC 如果長期在 10%以上,代表公司運用資金獲利能力很好。
- ROIC = 還原利息後的稅後淨利 / 投入資本
- ROIC 投入本金不只考慮股東資金,也考慮舉債資金
- ROIC 長期在 10%以上,代表公司運用資金獲利能力很好
- ROIC 是比 ROE / EPS 更好的獲利衡量指標
我們已經知道比起 ROE / EPS,ROIC 是更好的衡量獲利能力指標。 雖然 EPS / ROE / ROIC 計算方式都不相同,但卻都包含一大相同缺點:
分子採用的獲利數據,是以損益表的稅後淨利作為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