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e updated |
---|
2021-05-12T08:23:41+08:00 |
- 現代教育心理學之父,著作世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學,內容包含
人類的本性
、學習心理學
、個別差異及其原因
等三部分。 - 美國心理測驗運動之父,將傳統哲學教育心理學轉化為科學教育心理學第一人,提倡教育科學運動,也對智力測驗推展頗有貢獻。
- 提出
系統學習理論
,提倡教學的準備原則
,理論含有結構主義
心理學中的意識成分
,因此Watson拒絕承認Thorndike為行為主義者。 - 是最早根據動物行為實驗研究而建立學習理論者
選定某項要動物學習的反應,每當該反應出現即給予獎賞,從而加強以後重複出現的機會。情境為籠門關閉不得出食,欲讓貓學習的反應為用前爪踏到機關。
探討自主性學習,其研究奠定Skinner操作制約理論的學習基礎。
- 主張刺激、反應、後效強化之間的連結
- 屬
後果控制的行為
,學習是個體在情境中表現反應時所產生的S-R聯結,不使用刺激替代建立連結關係,學習歷程即是S-R間新關係的建立,可視為行為主義。
主張個體任何自發性反應如能帶來有效後果,而使該反應因強化保留者即是。
個體在問題情境中,會使用許多嘗試來解決問題,原本是錯誤反應多於正確反應,後來逐漸正確反應多於錯誤反應,直到反應完全正確。
- 學習動機的重要性
- 指刺激與反應間的聯結,隨個體的身心準備狀態而異,個體在準備反應的狀態下聽其反應則感滿足,滿足自會使其繼續反應;當行動者不準備行動卻強迫其行動,將會產生煩惱。
刺激與反應間的聯結,隨練習次數的寡而分強弱
- 應用律(越戰越勇):刺激反應間的聯結因練習而加強→。
- 失用律(寶刀生鏽):不練習則連結力量減弱→。
- 時近律(接近律):練習時間越接近連結力量越強。
- 顯因率(高動機):自動而有興趣的複習效果較佳。
- 多次律(練習):練習次數越多,連結力量越強。
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隨反應後是否能得到滿足的效果而定。 在試誤學習歷程中,某一反應之所以能與某一刺激發生聯結,是因為該反應能獲致滿意的效果,刺激引起的反應若得到懲罰,S-R間的聯結會減弱。
在某種刺激情境中學到S-R之間的聯結,可在其他類似的情境中學到新的S-R連結。前提是兩種情境中須有的共同的元素,才會發生,即為訓練遷移的同元素論,推翻無限遷移的形式訓練論。
- 激發主動學習意願
- 提供應用機會,將所學運用到生活中
- 循序漸進,教材兼顧上下銜接、左右溝通原則
- 舉例說明,增進原則與概念的學習效果
- 精熟教材
- 意義化:將學生已具備並常使用的知識與所要教授的課程做聯結
- 特定編碼:以幫助學生提取訊息的方式來教導新訊息
- 組織:學生的遷移能力通常受到訊息組織方法的影響,如學習使用逗點的規則會比記憶數百個正確使用逗點的句子來得好
- 分辨:學生必須學習到先前學到的訊息不能用到新情境,學生體認到舊的信息和新的情境並不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