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89 lines (52 loc) · 4.82 KB

52.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89 lines (52 loc) · 4.82 KB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通行本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译文:

天下万物有个起始,这个起始是万物的母体(本源)。

通过这个本源就可以认识其衍生出来的万事万物;

认识了万事万物,还能遵守万物的本源,就终身不会有危险。

堵塞耳目孔窍,禁闭欲望之门,就终身不会愁苦;

打开耳目孔窍,增添纷扰之事,就终身不可救赎。

能够观察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坚守柔弱的叫做“强”。

运用其外部光芒,回归内心的光明,不给自己带来灾祸,这就是所谓“承袭常道”。

逐句解释: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始:起始,根源。母:本源、根源,此处指“道”。 天下万物都起始于本源,也就是“道”,“道”是一切的母体。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子:派生物,指由“母”所衍生的万物。 通过认识本源,就能知道其他一切万物;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复守:回归、遵守。殆:危险。 知道了一切万物,还遵守万物的本源,那就终身不会有危险。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兑:口,孔穴,引申为耳鼻口舌。勤:劳累、辛苦,引申为愁苦。 堵塞耳目等欲望的孔窍,关闭贪婪的门径,就可以终身不用愁苦。人的欲望通过耳目口舌来表达,如果能够收起过多的欲望,就不用那么勤苦劳作,也没有那么多愁苦烦闷。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济:增添。救:救治、救赎。 打开耳目等欲望的孔窍,再增添杂事纷扰,就会终身得不到救赎。开启欲望之门,还增添杂七杂八的纷扰,人内心就无法安静下来。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能够观察到微小是内心明亮,能够守住柔弱是内心坚强。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坚守柔弱,这些是“道”的要求。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光:发光,光向外照射;明:明亮,明向内透亮。发光体本身为“明”,照向外物为“光”。无遗:不留下或不带来。袭常:承袭常道。 运用其外放的光芒,使得内心澄澈光明,不给自己带来灾祸,这就是依循永恒的“道”。

心得总结:

本章主要讲的是修道之人应该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内容与之前章节反复强调过的意思相差无几。总之,老子告诫我们,无论什么时候,人都应该克制欲望,保持清静无为。只有这样,才是符合“道”的运行规律,才会“没身不殆”。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万物都有本源,这个就是天下万物之母,也就是万物之前就存在的客观本体--“无”。本体启动运行就是“有始”,这个生命的根源,也叫做“天下母”,也就是“道”,万物都是它所生出来的,所以先要把这个根源找到。“道”深奥玄妙,无影无形,无法琢磨,但从复杂纷繁的万物中可以追根朔源,最终找到“道”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认识了万物,又守住其本源,那就终身不会遇到危险。万物在运行过程中遵循本源的运行规律,就是守“道”,也就是要返璞归真。物体可以有很多,但是本源只有一个,这也叫“守一”。守住了这个本源,那就可以“没身不殆”。

老子在前面说“知常曰明”、“自知者明”、“不自见故明”、“不见而明”,这里又说“见小曰明”。“不自见”是不自我表现,“不见”是不亲见、不用眼睛去见,这里的“见小”也不是用眼睛去观察,而是要用心去观察,去感受,是一种内见或内观。内心明亮清澈了,才叫“明”。

“守柔”就是要守住柔弱的一面,“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老子一再强调守“道”就得守住“柔弱”,也就是保持谦卑、低下,去掉贪婪和显耀。“天下至柔莫过于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人要能做到这点,然后生命才能坚强,人生才能光明久远。

附帛书版:

返回目录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