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通常看起来什么也不作为,但它实际上却无所不为。
王侯若能遵照它的规律,万物就会自我成长,自我化育。
万物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就用“道”的德行来让其回归混沌朴素。
万物回复到混沌朴素状态,就不会有多余的欲望。
万物去除了多余的欲望,回归柔静,天下便自然达到和谐与安宁。
无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无所不为。 “道”通常看起来无所作为,而实际上无所不为。这就是润物细无声,做了事情而让人察觉不出来,让人觉得一切自然而然。
守之:即守道。之,指道。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 君王如果能够遵守“道”的法则,那么万物都可以自我化育和生长,不要太多干预。
欲:指贪欲。朴:道的形态,混沌、朴素。 万物自我成长产生贪欲时,我就用“道”来引领它回归朴素自然。
无名之朴:“无名”指“道”。“朴”形容“道”的真朴。 当用“道”来引领它,使它返璞归真后,那万物就不会再有贪欲了。
不欲:无欲。 去除贪欲保持静柔,那么天下自然会和谐与安宁。天下会自动回归正道,这就是自然。
本章与之前章节相互贯穿,再次指出“道”的作用表面上看无所作为,而实际上无所不为。同时强调,只要遵循了“道”的规律,从上到下保持清心寡欲,回归朴素自然,那天下就会太平,百姓就会安居乐业。
关于无为和朴,前面章节也多有论述。
本章进一步强化了无为的理念,老子告诫君王“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的治国的根本在于无为,治民的根本在于无欲。无为不是毫不作为,而是无所不为、以无为胜有为。无欲也并非像佛教一般四大皆空,毫无牵挂,老子的无欲是无欲则刚,通过去除贪欲,保持昂扬的斗志,本质上是保持高尚的情操,去除低级的欲望。老子不是让统治者修道炼丹,不问世事,他希望统治者建立一套符合自然法则的治国策略和行政法令,减少人们的贪欲,给予人们以自由,少干预和少破坏,一切遵循自然。
“朴”表意为未经雕琢的原木,实际就是“道”,具体形态就是混沌、朴素、暗眛,也就是一种天然的质朴。与物质享受和声色犬马不同,在质朴状态下,人们日子过得普通平淡,但会活得非常充实,也非常快乐。所以,如果我们能遵守“道”,保持“朴”,那就会自我升华,让人生更有意义。
可以说老子的思想是非常先进的,看得很长远。遵守老子的思想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共处,能让社会更加安宁,也能让我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老子的话有没有道理?辩证地分析,既有道理也没有道理,总体上有道理,细节上不够充分。有道理的是出发点和目标是顺其自然,这是正确的;不充分的是如何才能达成顺其自然呢?如何才能去除多余的欲望呢?老子没有给出具体的说明。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企业,不干预是不行的,那会导致混乱,多干预也是不行的,那会限制自由发展。设立规矩,限制行为,控制与放权,自由与约束,关于这个度的把握,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老子的“道”是一种感受和理念,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和界限。不同的人感悟不同,不同的时候、情形感受也不同。我们没有必要细究每一个字词和逻辑,我们只需要体悟到“道”的精髓,感受那种朴素自然,宁静淡泊即可。当我们渐渐有所体悟,能够感同身受了,那么也就入了“道”了。当我们入了“道”,也就明白了人生的真谛和意义了。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的告诫本就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体现。话说得并不重,也没有强制约束力,然而影响却深远无比。保持朴素,回归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人生终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