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90 lines (43 loc) · 5.3 KB

金刚川.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90 lines (43 loc) · 5.3 KB

金刚川

Tags: Literal-Art

如何评价电影《金刚川》?

这个片子从纯电影技术的角度说,只能说中规中矩,及格过线。

故事本身情节简短,其实如果保证信息密度的话,估计只够拍半个小时,靠叙事手法做到两个小时,实在有些勉力为之。

具体的战斗经过,有一定的勉强安排剧情冲突的感觉。

给人的感觉是这片子拍的是文艺工作者基于短时间有限的资料采集,对朝鲜战场的一种想象和重构。很遗憾在真实感上因为缺少足够的背景知识,犯下了一个老问题——过于“镜头说书”。

这在中国的文艺界几乎是一个系统的问题。

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足,和我们的电影学院制度有非常深的关系。我们的电影学院的基本思路是培养“职业导演”,“职业艺术家”,给予大量优秀作品、艺术规律、创作手法的投喂,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的问题——这些职业说书人,自己缺少真实的生活,又缺少与专业顾问资源必要的对接能力

他们的能力培养,过多的注重在如何将一个既定的故事讲得漂亮美观(注意,不是好,而只是漂亮——“好”这个评价是至高无上的,不可轻用),这占用了他们职业生涯的过多精力。

第五代导演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因为时代原因碰巧人生有戏。有戏再加上掌握了电影叙事的技巧,就会出内外兼修的佳作。但这些老天爷赏的戏毕竟不是无限的,时间久了不免出现匮乏、重复,终于要遗憾。

而第六代导演则主要是靠打开了眼界,技术、市场、尤其是国际交流所带来的海外的戏,给了他们扬名立身的充分养分。

但是时间久了,你会看到内里是空的。故事是敷衍的,全是身段、唱腔和筋斗。

西洋筋斗、东洋筋斗、视觉合成筋斗,毕竟仍然只是筋斗。

那么中国电影还有希望吗?

这片子里有希望——看它的时候要意识到,它是2600人的团队,配合三位导演,只用了三个月做出来的。

成品的确不算优秀,但完全可以算“行货”。镜头,表演、特效、场景管理、调色、配音、配乐……全都中规中矩,老练劲道。

这是一次电影工业的极限考验,而这答卷交得令人意外的漂亮。

2600人分属不同企业、不同职能的团队,放在一般的组织,三个月时间怕是连沟通会都没开完。但这部电影不但拍下来了,而且居然在技术上没有什么肉眼可见的瑕疵。

这很了不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事虽仍未善,这器的确可以开始露出一点利的意思了。

器越利,对工的门槛就越低。就越容易会给有戏但不工的创作者机会——你不熟练、不懂规矩,自有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给你足够的帮助,帮你做出中等水准以上的东西来。

你要做的,是要**有戏,**是有看得见戏的“心眼”。是要能用得了人的心胸、气度。

有心胸气度,就能最大限度的利用专业人的技术能力去做好表达。

有看得见戏的心眼,才能真的在上天赏赐了故事的人面前谦卑。

而不是只会把他们的故事切成葱花,拍成蒜末,只是拿来做自己煮的这碗炸酱面的调料。

只有进到这层境界,一个电影艺术工作者才能变成脚踏大地的泰坦,不再受限于个人的经历——那就是再曲折精彩,也只是一个人的经历;也不再受限于别人的作品(尤其是所谓的“商业片”)。

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现在这种去菜场买点咖喱,往炸酱面上一撒,就做出一道“印度菜”;去淘宝包邮一瓶芥末,往炸酱面上一抹,又端出一道“日本料理”的终极困局。

你所请的军事技术顾问,你所采访的志愿军老战士,你所看到的战场文物、战争痕迹,你咨询的那些历史学家、战史专家……戏肉在他们那里。

不是你编个故事然后撒点他们的东西当佐料。那样吃来吃去,永远只是万国炸酱面。

而是他们是故事、你才是佐料

你是个厨师,但农夫和牧人才是餐桌的主角。

什么时候你明白,什么时候你就是食神。否则任你如何努力,也只是伙夫而已。

不论多少人捧你,百年之后将无人记得你——因为没有人会用更新的技术把你的故事再讲一次,而看过你的人都已死去了。

因为追根到底,你做的不是故事,而是讲故事的技术罢了。

有千军万马、横行天下,并不足以让一个文明真正的立住。真正让一个文明在人类的历史上刻下永不磨灭的名字的,只有它所创造的美。

人类的眼睛是看不到“真”的。

对人类而言,美,就是正与邪的分野

我一点也不忧虑这个世界上还有任何人能在武力上真正的威胁到中国的根本安全——此非人力所能及,也显然不是天心所愿。

我所忧虑的,是这个民族将美普遍视作一种虚无软弱的业余之事,一种点缀,一种余兴节目。这是真正阻碍这个中央之国回到它该有的位置的最大问题。

黄金能铺就高台,

钢铁能铸成王座,

唯有桂枝,才做得成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