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16 lines (53 loc) · 6.05 KB

永远忐忑.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16 lines (53 loc) · 6.05 KB

永远忐忑

Tags: Clan, Feminism

如何看待济南大学女生自杀,留下遗书称「自杀仅仅是因为我爸爸」?家庭矛盾导致的心理问题应如何疏导?

唉……

今天说一下训诫这个问题吧。

父母训诫子女是一件很常见事情,这事是不是有正当性、正当性的边界在哪、操作的原则在哪,却是很多人都很迷茫的问题。

甚至没有思考它的头绪。

举点简单的疑问——几乎一切的训诫,论起正当性几乎都是基于“我担心不说你你将来会吃亏”。

——但你又不是上帝,你觉得会吃亏就会吃亏?你要是觉得错了呢?这要怎么解?

如果这一关都过不去,训诫这件事的整个的正当性都存疑,那还有什么“恰当的行使”可言呢?

很多人解不开这个结,于是索性“率性而为”了。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爱是一件极其需要深思熟虑、追根问底的事情。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少了深思熟虑、少了极尽可能的合理性,如果是一种对合理性放弃追求、而不是极尽了追求的结果,你不必多想了——它必然不成其为爱。

因为这种永远挥之不去的“我怕我的愚蠢将我的爱变成你的苦难”的忐忑,本身就是爱的本质特征之一。

这个永恒的担忧,本身就是爱,是爱最核心的机制。

也因此,它保证了爱一定始终会是穷尽了一个人的智慧的结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人的灵智消失为止。

也因此,爱才是一个人智慧最恒久、也是最强大、最有效的驱动器。

这远远的不同于贪婪和恐惧对人的智性的驱动(遗憾的是,这反而是世间的常态)。

后者虽然也可能带来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但却最终指向自己和他人的灾难。它常常伴随着对新知识和技能的错误的使用,使得新知识和技能的增长并不带来好的结果,而是带来更深的失败。

而且更坏的是,后者有根性中无法拔除的冲动,去达成自欺欺人的“自洽”。因为贪婪是要享受其成果的,它终究是要拒绝“永远忐忑不安”这种扫兴的“不便”的。

因此,后者总是走向板结的、刚硬的傲慢,因为只有这样,人才能从恒久的忐忑中解脱出来去享受“自洽”的美妙。

这种傲慢,与坚定有着本质的不同——坚定者敢于无视的是自己的苦难,而傲慢者敢于无视的是他人的痛苦。

爱人的人,不会——正确的说,是**无法——**因为自己的理论完美,而认定ta人的某种痛苦是不值得重视的、是无价值的、是不值得同情的。

只要痛苦仍然存在,而且自己尚有神志,岂能认为不再有反思和再反思的必要呢?

你们看懂了吗,父母们?

子女们首先需要的,其实不是你们如何软语温言——这只是ta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混沌的感受、也对能获得其他更本质的爱已经绝望了的、不得不退而求之的“其次。

ta们要的只是你们这【永远的忐忑】啊!

ta们要的是这永不止息的忐忑若是存在、必然会催生出的无限的反思和再反思啊!

ta们完全懂得训诫的意义和价值,也毫无不愿受这训诫的任何企图。

真的,是没有的。

ta们只是要看到那份反思不得其解,忐忑而又不得不为之的挣扎。

因为只有这个,才能让ta们相信这已经是最小分量、命中注定、无可再免的苦。

因为在无限的忐忑、再三的犹豫、竭尽的反思之下,父母仍然挣扎着不能放弃的训诫,尽管仍然不可能是无限智慧、确保正确的,但已经是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最小痛苦、最好可能了。

这份仍然残留的痛苦,已经不是出自于父母的任何恶意,而是一切可能中最好的一种命运的一部分了。

有这份永不被拒绝的忐忑、永无法止息的反思存在,ta们是可以看见的——因为永不止息的反思,会导致你对自己眼下所坚持的东西永远不会有刚硬者所有的那种“如果你倒霉你就是活该倒霉”的“自信”。

而且最重要的是——会让ta看到,ta的痛苦在促进你想得更多、更深,在促使你有ta能看得见的成长

而成长后的你,总会为昨天所做的、前天所做的、上个月所做的,感到悔恨和抱歉。

你自自然然的、毫不勉强的、永远的对ta心存歉意。

你看着吧——作为照着神的样子造出来的人,ta将因着你甘愿痛苦而不加拒绝的忐忑,宽恕你的一切愚蠢

ta将宁可自己承受痛苦,为了让你少点痛苦,而宽恕那毫无疑问是出自于你的罪。

ta们不能原谅的,不是你们的错,而是你们为了自己心安理得而迫不及待的的拥抱的那一份刚硬如铁的、从不反思的傲慢

你选了自己的安逸而背叛了这一份爱的债务,你的傲慢和“自信”每一秒钟都是这份卑鄙难言的背叛的活证。

而你还居然可以蒙着眼睛、昧着良心、音量可闻的吼叫着要我给你的“爱”盖上检疫章?

你无忐忑、无犹豫、无更新,你只有刚硬的自洽,你哪里有爱?只因为你和其他这样而自称有爱的人——比如你爹——一模一样吗?

不是出于爱,你有什么资格获得宽恕?

你有什么资格,配得宽恕?

然而,我一次、又一次、又一次……竭尽全力的、奋不顾身的、甚至罔顾了一切我所知道和直接到的正义的把你不配得、甚至不该得的宽恕给了你。

是ta们,在爱、甚至溺爱你们啊——自以为代表真理、无需改变的父母们。

现在这孩子,溺爱不动了,她放弃了。

在放弃之前,她给了最后一次原谅。

你们要原谅她。

现在,你们知道训诫所必要的资格、和这资格的证明是什么了吗?

(未完,待续)

为什么人们不喜欢被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