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Business
很多私企老板破产了为什么要选择自杀呢?
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经营哲学是非常“狼性”的。
说得好听叫狼性,说得不好听就是“赌性坚强”,过度激进。
能借的都借,能拢住的都拢住,能用的人情、友情、亲情、爱情都用尽,甚至不惜超越杠杆极限,制造自己心知肚明兑现不了的“抵押物”,把能搞到的资金一网打尽,凑出一笔本钱来下注。
而且就算是这笔本钱,也不是拿来正经支持整个项目的,而是用来支付一下项目的“首付”而已。
按照ta们的计算——或者不如说是“预期”——如果这第一期成功达成,那么产生的现金流就足以支付全部利息还有剩余,到时候在利息之外额外再给各贷款方一些额外的意外惊喜,何止可以说服各家不抽回贷款,还可以进一步说服各家加大信贷额度。
这样第二期的钱不就有了吗?
如果万一不如预期呢?不如预期当然就万劫不复了。
但是欠五百万也是万劫不复,欠一千万也是万劫不复,有何区别呢?既然没有区别,何必惜取这已经被完全抵押的生命、不去把亲朋好友都借遍呢?
在三四十年前中国经济狂飙的那几年,这些杠杆加到可以撬动地球的赌徒里的确有不少是赌赢了的。
死的当然是白骨枕藉、尸山血海,但是也的确有这么一批亡命赌徒是赌赢了的。
一旦赌赢了第一次,获得了十倍甚至数十倍的利润,那么再来第二轮时按照同一逻辑搜山检海得到的第二轮投资的数量往往比第一轮大了一二十倍都不止。这笔雄厚的资金以及凭这资金卷入的各方利益相关者们,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当强而有力的力量,很可能可以有效驾驭第二轮投资的风险,再次获得成功。
这在中国形成了一种“企业文化”,就是普遍认为“用超高负债、超高杠杆募集资本,集中投入超大投资标的的第一期”是一种“商道”,一种过人的“智慧”。
你们都不用去远处找,就在这篇文字及其各种转帖的评论区里就会有人主张“这才是经营的正道”,要嘲笑本文的立场“过于谨慎保守”。
其实呢?这种显然数学不可持续的病态做法,仅仅是因为遇上了中国几千年来罕见的历史机遇才得以短暂成立的幻觉。
一旦低垂的果实被摘尽,发展进入无可取巧的硬桥硬马阶段,开始比拼管理的细节、决策的周密、计划的健壮,开始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步步死战才能勉强寸进,以前那种过度投机的做法就会随时酿成深刻的、毁灭性的危机。
第一代、第二代的企业家们因为时代的宠爱,恃宠而骄,过于不把“稳健”看在眼里,甚至加以“保守”、“软弱”的污名加以排斥、避讳,所以ta们一旦遇到了意料外的不顺利,就会毫无后手突然如同纸牌屋一样轰然倒塌。
资金链资金链,十斤铁打一米链,哪有那么容易断裂?但一斤铁要打十米链,链条还没曲别针结实,轻轻一绷就要断裂,断裂当然只是迟早的事。
而且按照这一惯的高杠杆习惯,一旦兜不住,那就是万劫不复、粉身碎骨。
这不同于一般的挫折,可以大胆的从头再来,而是回忆自己的一生,本就一路如履薄冰,现在这把年纪失败成这样,想想“要再这样重新如履薄冰、九死一生一个轮回才有一点希望翻身”,有很大比例的人会觉得“真的好累,不想再来一次了”。
富贵稳中求的人,第一不容易遇上这么深的财务危机,第二也远比“富贵险中求”的人更不介意重来一次。
简单来说,“富贵险中求”是有毒的,它会深刻的剥夺你“再来一次”的勇气,一旦你失败了,而你脑子里只有“险中求”的执念,人是极易绝望而选择zs的。
不要以投机为智慧,也不要理会那些鼓吹投机的人的“嘲笑”,这是有毒的。
不死比速胜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