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142 lines (65 loc) · 10.4 KB

国师怨.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142 lines (65 loc) · 10.4 KB

国师怨

Tags: Society

清华大学教授称大学越来越像工厂,张雪峰表示「发现问题引起共鸣不是能耐」,如何看待双方言论?

老实说,清华北大失去超然体认跟“治学理念”、“学术制度”之类的东西基本无关,这仅仅是时代发展的自然结果,清华北大是无力对抗的——实际上,幸亏它没法抵抗,否则事情才坏了。

其实这秘密在哪?

秘密在于中国是人民zf,是人民mz制度,如果究其本质,实际上是基于实绩选拔机制的精英治国体系,而不是西方的半开放贵族共和制度。

一个学校要“不像工厂”,关键不在于老师自己如何自居有趣的灵魂、对教育有什么浪漫瑰丽的宏大想象,而在于学生要有“我将来毕业了不是只要打一份工,我必定主宰世界 / 青史留名”的强烈自觉。

如果学生只有“我打算学成后打个好工”的念头,那么不管校方如何宵衣旰食、如何夙兴夜寐,不管老师如何痛心疾首、大声疾呼,都不可能避免自己的“工厂”感。

只有学生抱着“我将来注定要主宰千万人的命运,注定要面对历史的评价”这样“舍我其谁”的心态,才会让各位大贤良师们的自我价值的渴望真正得到满足。

只要有这个底子,不管什么原始的、混乱的“教学体制”,都可以让师长们没有什么“我在干工厂”的失落感。

这就是这个问题的本质、核心、关键。

顺着这逻辑,你就可以看到以下事实得到完美的解释:

为什么京师大学堂的老师们没这个浩叹?

为什么八九十年代、甚至2010年之前的北大清华也没这个浩叹?

为什么伊顿公学、伦敦政经、耶鲁、哈佛、台大、东大的老师们也没这个浩叹?

而且你可以看到——中国国防大学、中央党校的老师们也绝不会有这个浩叹,因为这些学校的学生,的确有相当可靠的依据确信自己会在自己的国家、社会里担当主要角色。

区别只在于伊顿公学、伦敦政经、耶鲁、哈佛、台大、东大的学生,都是应届生就可以持有这个心态,而国防大学、中央党校不收应届生。

问题是,一个应届生,在二十几岁就敢于确信自己肯定会成为社会权力的掌管者,这是一种从数学逻辑上可证的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现象。

因为这必定意味着权力将直接依赖家产、权势垄断学术资源,实现实力贵族对政治权利的世袭垄断。

看清楚这关键词——应届生。

你们仔细想想,立刻会发现这种“皇阿哥从启蒙沿着太学一路读成乡长助理……州长省长部长”的体制是多么的……“古典”。但它当然可以令国子监祭酒们心满意足——因为这样我们皆是国师。

阿哥格格们、贝子贝勒们,从小到大,直到正式加入统治序列,中途没有一刻离开过“我们”的共同教导,我们贵为国师,四舍五入,也就是国家的导师了,不是吗?

这实际上是知识精英与实力贵族之间的一种血盟关系、一种神权与王权的联姻。

而清华、北大作为直接面向应届学生的教育机构,曾经因为历史原因,长期担任“太学”的客观角色。使得清华北大的教职工们无意识的沾染、默化了这种“国师体认”。

然而,一旦时代发展,社会zymz制度真正的循序而行,“从应届生教育机构直通核心决策层”的直接相关性就会大幅的下降。领袖阶层的筛选机制,转变成了对长期生产和管理实务的长期成绩的综合性考核。

在这个自觉防止“近亲繁殖”、“山头帮派”的机制下,清华、北大,并没有获得比南大、浙大、武大甚至深圳大学、暨南大学大多少的权重。最后到底谁会脱颖而出,其大学本科所受的教育的影响因子大为减退。

是骡子是马,人民不关心,人民关心你遛得咋样。

真正能让学生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的学府,被拔高到了并不面向应届毕业生、而入学标准并非可以靠家世、财富获得明显优势的应试考核的国防大学、中央党校这样的“成人教育”机构。

这使得社会主义教育和西方的贵族共和制教育之间,有了制度性的本质差别

坦率讲,这个机制极大的抑止了基于血缘的贵族共和制的自我腐化倾向。

基于血缘的贵族共和不可避免的会中“躺赢”效应的慢性毒害,注定是趋向腐坏的。

因为“血缘”毕竟是一个只和稳固有关、却和才能无关的要素。

西方不是没有对此进行改进——他们略略敞开了伊顿公学、伦敦政经、常春藤的大门,不但接纳血缘世袭贵族子弟,还接受一切出得起价钱的新富阶层的新鲜血液。

但巧就巧在新殖民主义在不断的扩张过程中,在世界各国——尤其是殖民地国家——造就了很大一批崛起的、来自殖民地的新国王(尽管名为总统、总理之类)、新公爵(尽管名为董事长、财团主席之类),因此靠着这些殖民地提供的“新世袭贵族”,这个体系的腐化倾向被不断的稀释抑制了几十年,在这之前,一战二战又历史性地换过一轮血。所以看上去它相当的春秋鼎盛。

现在问题来了——一方面,中国领导的第三世界的反殖民浪潮已经成型,这些新血来源会随着“尼日尔独立”、“蒙博托退位”这类的事件越来越多的被抽离而重新开始收缩,另一方面新冷战再起,大量原本会(或已经)涌向这个体系的中/俄/伊 新贵们将无法从帝国已经大为缩水的治权里获得原本期待的“封地”。

大量在原籍代表帝国利益的下层官僚职位已经蒸发了——他们从帝国获得的爵位,在铁幕后面已经不被承认,甚至就被视为叛国的隐患。

这就注定了贵族共和制教育体系的新鲜血液所带来的抑制腐化机制的福利已经历史性地枯竭了。

从新冷战的序幕正式拉开开始,这个体系将会不断的为自己无法自我克服的腐化倾向付出越来越沉重的代价,渐渐力不能支。

这和当年八旗子弟的堕落难以阻挡一样,即使晚清末年也不乏些许干练、自觉的青年精英,但是就整个统治、勋贵阶层而言,无论选派多么贤能的老师、无论设立多少奖学金、无论帝后勋贵们多少次亲临嘉勉、耳提面命,都挡不住吃着铁杆庄稼的旗人贵胄们栽石榴树,养大黄狗,捧角斗鸟吸鸦片。

爷淡泊、爷不好这个,也只想和如花周游列国,优游林泉之下,不想为这些俗物厌事劳形伤神,行吧?二弟想要,让给二弟,二弟不要就让张禄、赵顺管事,不行吗?

殖民地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贵一代二代们,虽然为世家贵族们看不起、耻笑为暴发户、新钱,但反而可以为这个群体带来一些饥渴和冲动。

而世界的另一面,中国的应届教育却终于从“培养干部”的错误而危险的历史惯性中解脱了出来,进入了“培养劳动者”的正确历史定位。

干部,领袖,绝不应该从应届生中直接产生,这是人民民主所必然要求的朴素道理,用不着多少高深的推演。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绝不能容忍一条“从襁褓到王冠”的“通天大道”堂而皇之的存在。

任何人要领导国家,都理应从学校教育的此岸跳进职业实践、社会实践的试炼之海,自己劈波斩浪,游到领袖国家的彼岸。

这是中国理应要做、也确实做了的历史选择。

因此,清华北大作为面向应届生提供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教育机构,注定要有这种从“教育国家领导人”到“培养杰出劳动者”的自觉转变。

这不是什么“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而是这个国家的基本社会契约被确立的时刻就注定的后续发展。

这是人类的进步

作为人类未来的领袖国家,中国完成这样的转变,是世界的希望所在

中国绝不能走回“基于财富的世袭贵族共和”的老路,否则只会带领人类在核弹、太空船、激光炮、人工智能的时代重新经历一轮老套得让人牙疼的治乱循环。

唯一的区别,就是会比用偃月刀、火绳枪的时代危险一万倍——人类文明未必禁得起这种科幻强度的红斑狼疮的大发作。

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仍然自觉不自觉的存着“世袭贵族共和”盘算的西方集团必须交出人类命运的舵轮——哪怕是为了ta们自己的命运着想,否则连ta们自己都会成为自己堕落的受害者和牺牲品。

现在再回头看这位老师的愤懑,你就明白了——**人对自己情感的正确管理,一定要建立在对历史规律和世界潮流的聆听上,**否则你很可能是在为无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悲春伤秋,把原本可以积极善用的心力用在了注定不可能产生效能的错误方向上。

逆天而行,尽力则亡。

问一问自己,“培养优秀然而平等的劳动者”,就不够作为一个学者的人生理想吗?

说完老师,说你们——你们自己也要从“我注定掌权”的心态里解脱出来,好好地、认真的、真诚的追求成为一个优秀的劳动者。

“成为一个优秀的劳动者”——也就是一个对社会有净输出的成员——已经是人可以主动追求的至高光荣,不要被心里那位“皇阿哥”的窃窃私语所惑,将这种光荣的追求贬低为“量产货”、“零件”、“产品”。

如果你硬要这么做,你几乎注定抑郁,而且你并不冤枉。

**因为未来的领袖必然出身于优秀的劳动者,而主动拥抱这一起点的人才会获得真实的优势。**自居黄带子而将这个入口资格鄙夷为“卑贱”、“可悲”,敬而远之的人,一开始就被取消了资格。

你绝不会因为这份“矜持”获得历史的奖赏。

就算退一万步,你就是想出人头地、口含天宪,你恰恰不能不过了丢掉阿哥瘾这关。

你要是看到这里还要扯什么“骗我当人矿”之类的疯话,你可真是对自己不起。

看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