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Latest commit

 

History

History
89 lines (51 loc) · 9.21 KB

wei-dian-zi-he-ji-cheng-dian-lu-xue-yuan.md

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

89 lines (51 loc) · 9.21 KB

微电子和集成电路学院

国际校区本科生的专业均为新工科专业,采用全英/双语教学。可以查看官方介绍:http://www2.scut.edu.cn/gzic/30309/list.htm

以下为一些学生对国际校区所设本科生专业的认知分享,不代表学校立场,不代表所有人立场,不代表本手册立场。

同学A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的核心是芯片,在美国进行芯片制裁后变得非常热门。和微电子专业相比二者的课程基本一致,但集成电路专业更加偏向设计,微电子专业更偏向制造。下面是此专业的几个特点:

第一,由于这个专业比较深,所以本科就业的同学较少,大部分都要继续攻读硕士博士。

第二,集成电路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国际校区其他专业相比较为合理、清晰,有着明确的培养方向,模电和数电是这个专业奠基的核心课程,未来发展也主要分为模拟集成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两个方向。

第三,想要学好这个专业,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电子设计类的东西比较感兴趣。否则学起来会比较痛苦。

第四,要对这个专业目前的热门有清醒的认知,目前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和国家的补助有很大的关系。至于未来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要辩证看待。

同学B

学科简介

微电子也好集成电路也好,说白了就是为设计和造芯片服务的。两个专业其实差别不大,只有一点点课程设置上的差别。

课程简介

华工微电子的本科课程基本上是三块,第一块通识性的基础课程,比如微积分、概率论。第二块是电子领域的基础课程,数字电路、模拟电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等,第三块是微电子领域的基础课程,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可以看出整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学习经验

要说具体学一个学科有什么心得,考试靠背、理解靠实践。

但在这里我不想去谈怎么具体学习某一学科,这样的经验对于大家来说参考价值太低。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发展方向不同。比如集成电路设计可以分为数字和模拟,数字可以分为通信、控制、高性能计算等各个领域,模拟可以分为射频、功率等各个领域。再者,有的人想搞学术、有的人想去工业界、有的人想进体制,要做的事情都不一样。往不同的领域走,需要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经验也是不同的。所以,我只想提出几点共性,让大家能在自己的路上走的更顺利一些。

想清楚目的之后专业课真的很好学。

共性一:越早选择方向,越早积累能量

我本人是小学开始学编程初中开始玩电路的,我大一时在专业方向的积累和视野已经是很多人毕业时在这个领域都达不到的了。很多人觉着我是有天赋,但是我觉着哪怕是有天赋,时间依然是最重要的。都只活了20多年,都是考进一个学校的学生,我不相信有什么巨大的无法克服的先天性智商、情商等差距。我把我的大量时间分配在这里,我才能在这里走的更远。选择方向越早,积累越早,收获越多。大学还不晚,中国的大学是中国专业教育的开始,大多数人都在一条起跑线上。

共性二:选择自己想干的事情

我见过几个例子,他们在选择了方向努力钻研了半年到一年后,已经成为了这个领域的佼佼者。我还见过几个例子,他们在这个领域做了一两年依然最基础的东西都做不好。差距在哪里?差距在有没有认真做,本质在于有没有选择自己想干的事情。很多人很喜欢纠结是干电还是干软件,哪怕他很喜欢电,还是觉着好像软件平均工资高一点。每当遇到这种人我都会说:“放心,你要是喜欢电不喜欢软,那你干软的发展还不如干电”。知乎上有一个十年多经验的博主,他是做电机控制的。现在在深圳每月工资到手5W,兼职到手5W,这个数额比大多数互联网从业者高了几倍。我和他有过一点点交流,我俩都认为只有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向,人才会有动力去钻研。而一个领域(尤其是工科)的佼佼者,是不可能不钻研自己所在的领域的。选择自己想干的事情,才能走的更远。当然也不能完全不考虑世俗因素,你要是说你喜欢土木喜欢工地打灰,那我还是建议你慎重考虑一下。

共性三:在合适的地方做合适的事情

对于这点的思考我很早就开始了,在组实验室打ROBOCON后最终形成了下述这些想法。我在上大学后,打竞赛后,见到了一些知道或者大体上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事情的人,可是他们却没有把自己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这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想卷绩点保研,就不应该参加一些特别占用时间的活动。想学习技术拿大厂offer,也不应该去在课内死磕题目。追寻自己选择路径中收益高的事情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为了帮助更多学生了解什么事情合适自己,关于不同的人要做什么,我在课内学习和时间分配上大体给出一些我的看法。之所以要把课内学习单拉出来,是因为大多数人需要本科学位证,课内是必须要保证过关的。至于少部分学生,那些挂科然后拿大厂offer甚至创业成功的神人,有空我再给大家讲,其实挺有意思的。

课内学习:

  • 考研学生:60分万岁,采取考前突击战略做做作业题和往年卷子肯定能过关,决定考研那一刻起开始死刷考研那几科,背例题刷真题,高中怎么做大学怎么做。
  • 保研、出国学生:刷题,背书上老师布置的题,做往年试卷,背往年试卷。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大学的期末考试中,会知识不一定会做卷子,但是背过例题一定会做。别忘了顺便混点奖。
  • 技术路线学生:60分万岁,采取考前突击战略做做作业题和往年卷子肯定能过关。要读研的话,技术路线的学生有自己的路径可以走,为了读研而死卷课内是舍本逐末。
  • 体制路线学生:分数别太离谱就行了。

时间分配:

  • 考研学生:主要精力放在考研几科的学习背诵上,顺便混点奖别复试被挂了。
  • 保研、出国学生:大把时间分配在课内,少部分时间混一些好混的奖即可。但是有一个例外,如果你读研是为了进入学术界,那本科一定要进课题组发文章。
  • 技术路线学生:课内考前突击。剩下的时间跟本方向做技术的老师学长学习、打比赛,在和学校这边商量好的情况下可以出去长期实习(我知道有些学校的学生这么干了)。关于做技术的团队,华工目前最好的机会是华南虎(但是一些核心的组不招国际),国际目前最好的机会是RobotIC,当然水平高的学生可以单干(未来院这样的例子比较多,你可以多和未来院的学长学姐聊聊)。
  • 体制路线学生:分数别太离谱就行了,然后把精力花在备考公务员相关事宜上。

附录:好混的奖和对人提升很大的奖

对于不同路线的学生来说,选择合适自己的竞赛对于自己来说非常重要。我大体列出我对各个竞赛的印象供大家参考

好混的奖:

  • 挑战杯、大创、互联网+:在有好导师给项目的情况下,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即可有国家级奖项,收益不错。
  • 数模:分为美赛和国赛,美赛好混一些(人送称号摇号机,奖项都靠摇号)。数模是需要数学和论文功底的,但是现在有了ChatGPT之后想混一个数模比以前简单了。
  • 一些以评委评分为评判标准的比赛:评委不一定是技术领域的人,技术含量低的情况下依然可以通过巧妙的包装提升自己的名次。

对个人提升很大的奖:

  • RM、RC等大型机器人团赛:团队赛对于个人的锻炼永远是小型比赛无法比拟的,你会得到技术与非技术方面的全面提升。
  • 电赛、智能车赛:只要认真准备、认真打,对个人都是很大的提升。但是国际校区没太有能指导的老师,你得自己寻找带你入门的学长学姐。
  • 不依赖外界力量以个人实力打下好混的那些奖:上面那些好混的奖,不依靠外界力量认真打,对个人依然有非常大的提升。

附录:不同学生怎么学微积分和线性代数

数学,作为工具,对于什么路线的学生都非常重要。但是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不同的侧重点。大体可以分为以成绩为导向、以会用为导向和两者兼顾。

  • 以成绩为导向:那你需要背公式、做习题,增加对题目和背诵内容的熟练度。其实就是高中怎么学数学现在就怎么学。
  • 以会用为导向:那你需要彻底理解公式的推导和原理,学会一门MATLAB、Python之类的科学计算语言,并且能使用计算机作为工具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 两者兼顾:又要背过公式能做题,又要会计算机能求解实际问题。